9月28日,保监会举办“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精准扶贫”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平安方面介绍了平安保险近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情况。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盛瑞生表示,近年来,中国平安坚持把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旗下各类业务,源源不断地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既有关系民生的南水北调项目,还有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不仅如此,中国平安还通过科技创新手段,研发各类新型保险产品,提高风险管理机制。此外,在服务“三农”、发展农业保险方面,中国平安不断突破创新,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
千亿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成京沪高铁项目第二大资本支持方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保险资金发挥优势,助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在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保险资金也频频出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保险资金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投资计划733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8384.07亿元。
而在此背景下,中国平安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同样不断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
据了解,截至2017年6月末,平安人寿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已经超过1100亿元。其中,既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南水北调项目,亦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促进能源建设的核电、水电建设项目等。
在国家铁路建设项目上,中国平安的支持资金就高达200亿元,其中,京沪高铁项目达63亿元,是除中铁外最大的资本支持方。本月上旬,广东省与平安集团还签署了重大项目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广东发展(平安)基金”,基金目标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将主要用于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城市、高快速铁路、城轨、机场等。
谈及该铁路建设项目,平安资管总监鲍培和表示,此次投资充分发挥了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的优势,自京沪高铁投入运营以来,项目公司运营和收益日趋见好,2015年起公司实现了盈利,2016年京沪高铁运送旅客1.51亿人次,日均41.6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0%。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盛瑞生同时透露,平安十分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长期以来,平安通过下属的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源源不断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领域当中。过去三年间,平安银行先后和各地地方政府签署了数十项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的重点就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合计协议金额超过了2万亿元。
高新技术助力分散风险,研发绑架勒索保险分手费保险填补保险业空白
除了将千亿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服务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外,中国平安还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通过科技创新和大数据手段,搭建风险数据平台,并积极研发各类新型保险,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量身定制保险产品,保驾护航。
在“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同时,中国企业面临着包括自然环境风险、政治风险、资金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诸多风险。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作为提供服务保障的保险公司,获得了非常好的转型机遇期。”
中国平安抓住了这个机遇。针对 “一带一路”面临的海外安全风险,平安产险为海外人员研发并提供了安全救援、危机解救服务的高端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绑架勒索保险,以及为转移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而设计的分手费保险、并购买方损失补偿及卖方责任保险;为转嫁海外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风险设计的单个工程职业责任保险等多种新型险种。这些保险产品的开发契合了“一带一路”的需求,同时也填补了目前国内保险领域的空白。
另一方面,平安产险还利用新科技和大数据搭建了鹰眼(DRS)风险数据量化平台。是首套获ISO9001国 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保险风控体系。我国是自然灾害大国,目前大灾保险在我国刚刚起步,众多行业尤其是农业应对自然灾害时风险防范机制较为薄弱, 其中原因之一是灾难预警机制尚不完善。中国平安打造的鹰眼(DRS)风险数据量化平台内嵌140亿数据,能够对台风等9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和风险评级,目前已累计参与14场台风预警与防控行动,发送风险预警提示61万余次,开展801次专家咨询服务,为客户减少灾害损失4亿元,充分发挥了险企分担风险的功能。
在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平安产险利用互联网+无人机新模式重塑传统农险作业方式,实现单人独立完成大面积承保验标与理赔查勘任务。
据保监会数据披露,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但保障范围不完善,发展层次也较为简单,我国农业保险仍然面临较大的缺口,其中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一是风险防范机制较为薄弱,二是灾后评估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作业范围小,效率低下。无人机勘验理赔可以将农险作业效率提升近40倍,有效突破传统农险推广中人力投入多,作业范围小等局限,最终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服务三农有新招,打造“见货不见钱”贷后闭环管理
实际上,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村供给侧改革被列入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中,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更成为发展趋势。
因此,中国平安多方面助力“三农”发展。据盛瑞生介绍,早在1994年起,中国平安就开始聚焦农村金融和教育扶贫等项目实践。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在教育扶贫、灾难救助、环境保护、社群 公益等领域累计投入达3亿多元人民币,援建114所平安希望小学,为全国5730万户次农户提供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资金累计超4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安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还做了几项创新。
在产业扶贫方面,据了解,今年9月,平安产险在贵州台江县落地推出全国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可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的免息免担保扶贫模式。与传统资金简单捐赠的“输血”扶贫模式不同,“台江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充分结合险企特点并加大投入制定了免息免担保的“平安扶贫贷”。
而创新之处就在于,一方面“平安扶贫贷”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等手段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降低运作成本,撬动扶贫资金顺畅运行;另一方面通过风控机制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农户“见货不见钱”的贷后闭环管理,直接将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的生产资料购买等,落实保险扶贫“造血”功能。
其次,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平安集团整合麾下联营企业金融资源成立的平安普惠业务集群,重点为小微企业、“三农”及急需资金的小型创业公司提供金融资源支持,有效缓解此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6年来,平安普惠提供的融资服务余额近2500亿元。
而在这方面,中国平安做了一个大创新及两个小创新。大创新是2016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创新性地成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工作。
小创新一方面则是在保险下乡领域,平安寿险持续推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和建设,针对性地提供小额、简单人身险产品以及移动互联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安产险创新开发农村小额财险、责任险,拓展涉农保险等三农类保险,创新地推出农副产品保真责任险“农真保”,并借用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助力农险在防灾防损的应用,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实在医保下乡领域,平安养老险提供农村大病医保服务,附加医疗意外险。同时开展“新农合”服务,为新农合提供医保服务、管理系统建设。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基本医疗补充保险业务的专业保险公司,以及最早参与多层次医疗体系建设的商业保险公司之一,平安养老险目前已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在全国各地市级城市的全面覆盖。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合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过万亿元。
盛瑞生最后还表示,中国平安未来将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利用科技创新技术,整合现有渠道,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的成效,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输送到贫困地区。(蓝鲸财经 陈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