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1月12日)人民银行召开媒体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通报2017年金融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2017年末M2(广义货币)增速8.2%,为历史低位。阮健弘表示,这反应了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的背景下,银行业的金融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的金融循环和嵌套明显减少,由此派生的存款也会有所减少,影响到M2同比增长的速度。
2017年12月末,M2余额167.6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个和3.1个百分点。
阮健弘表示,当前货币信贷的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从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来看,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金融运行韧性在增强,企业的利润向好,这些都为金融体系主动去杠杆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窗口。
2017年末M2的增长是8.2%,有所下降,反应了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的背景下,银行业的金融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的金融循环和嵌套明显减少,由此派生的存款也会有所减少,影响到M2同比增长的速度。初步测算,2017年银行的同业业务、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都是同比少增,下拉M2增速超过4个百分点。
阮健弘称,从货币持有主体变化来看,对此有所印证。2017年末,金融机构持有M2同比增长7.2%,比整体的M2增速要低1个百分点;住户和企事业单位持有的M2增速则是高于整体8.2%的速度。
从12月份来看,由于前期金融机构贷款扩张比较快,年底银行贷款及其它资产,出现了扩张的理性放缓,由此存款派生也会放缓。总体看,这些有利于金融机构保持稳健经营,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和缩短金融体系的资金链条,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大的影响。此外,2017年财政收入的形势比较好,财政性存款与上年相比多增,由于财政性存款不统计在M2中,这也暂时下拉了M2增速。
估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也更加复杂,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产生持续的作用,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也下降,对M2的变化不必过多关注或解读。
“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融规模的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加强监管协调,把握好政策力度、节奏,稳定市场预期,平稳有序的推进结构调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阮健弘表示。
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多1.6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基本符合预期,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
阮健弘介绍称,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变动特点主要为“三多三少”:
“三多”: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为13.8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97万亿元。二是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大幅多增。全年信托贷款增加2.2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4万亿元;三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364亿元,比上年多增2.49万亿元。
“三少”主要体现在:一是委托贷款同比明显少增。全年委托贷款增加7770亿元,比上年少增1.41万亿元。二是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少增较多。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4495亿元,比上年少2.55万亿元。此外,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734亿元,比上年少3682亿元。
从东、中、西部地区融资分布特点看,东部地区融资占比明显下降,中、西部地区占比有所上升,融资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2017年前十一个月,东部地区融资占比为55.6%,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融资占比为22.7%和21.7%,同比分别上升2.4个和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