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资管机构正在从一个“小众”群体逐步发展成一个“生态圈”。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多家外商独资企业(WFOE)正在大力扩充专注于中国A股、债市等的投研团队,在中国监管趋严、开放加速的背景下,外资对长远布局中国市场的决心更为坚定。
“我们的WFOE的团队目前大约20人,大部分是投研,2018年会继续扩大团队规模。” 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富达国际(Fidelity)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尽管从2017年开始才真正在中国内地开展业务,但外资对于中国市场实则布局已久,例如富达国际从2011年开始就在直接在中国内地招募、培养研究员,专注于A股研究,如今发行WFOE产品似乎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2015年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后,多家外资资管机构在上海成立WFOE;2017年5月,富达国际旗下的WFOE推出首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多家外资WFOE也紧随其后;同年11月,中国宣布将放宽外资在证券、基金、期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持股限制,也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入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管新规等一系列强监管措施陆续出台,但众多外资机构对于不断规范且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依旧感兴趣。外资机构普遍表示,其看重的是风险收益比,也注重长期投资,国内监管趋严是一个正面积极的方向。
WFOE加速招兵买马
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PFM WFOE”),即境内设立、境内募集、境内投资,不涉及跨境资本流动,是落实中美、中英有关对话成果、兑现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承诺的具体举措。
国际资管在中国内地设立PFM WFOE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成立WFOE,第二步是在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且登记完成后6个月内必须备案首只基金产品。
记者也获悉,在迈出了第一步后,不少外资无法很快走完第二步。目前,多家外资机构正在加速招兵买马,为未来在中国发行私募基金产品做准备,资产类别涵盖了A股、中国债市、商品市场等等。
富达国际是速度最快的一家,不仅很快完成了第二步的登记动作,更是早在2017年5月就发行了第一支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2018年1月2日,富达国际还推出了一支专注A股的股票型私募产品,同时也推出第二支债券型产品。
据记者了解,要做大快速,和外资机构对于中国的长期布局密不可分,而这种布局也并非从申请WFOE时才开始。
以富达国际为例,其早前就拥有12亿美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是拥有QFII额度最大的外资机构之一。此外,其还获得4.6亿元人民币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
李少杰告诉记者:“不可以小看人员配备这一点,这是所有WFEO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没有符合本机构投资理念、且经过机构自身长期培养的投研人员,或只是采取人员外包的模式,很难在中国本土快速发行产品。”
此外,“在成为基金经理前,一般研究员会有3轮轮岗,而研究员也不会单看一个领域,例如研究消费行业的研究员也会轮岗去覆盖地产等领域,表现优秀的研究员会被选入PM Academy,公司会给其一笔资金来‘试跑’,一般成为一名股票基金经理需要7~8年的时间,债券基金经理时间则可能略短一些。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仍然是以长期为重,短期为轻。”李少杰对记者透露。
此外,他也认为,对于外资的挑战并不在于对中国市场的投研能力输于中资机构,而是对中国本土投资者偏好的了解仍待提升。
此前,贝莱德(BlackRock)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达了同样观点,即通过更多产品的发行,才有机会更进一步解中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深对中国金融监管环境的认识。
从小众到生态圈
目前,已有4家外资私募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了5只基金产品,除了富达国际发行的两只产品,还有瑞银资产管理的一只股票产品和英仕曼集团(Man Group)推出的一只量化对冲产品。
预计在2018年上半年,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贝莱德也将发行面向中国资本市场的私募基金产品,俨然已经形成了外资的生态圈。
去年以来,两样重大的变化强化了外资机构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和信心——其一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其二是监管趋严使得资本市场更趋规范。
“这对外资信心的提振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5年后这些金融开放举措都落实了,届时会有一大批外资布局中国市场,不光是基金,也会有保险、券商等,整个生态会越来越大,这对外资很有利,因为外资很可能不再是一个偏‘小众’的群体,而是拥有一个自己熟悉生态的团体。”李少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