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少数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到直接授信,认购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渐“长大”的商业保理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正在进入多方位、多渠道的阶段。
“前两年,商业保理与银行合作很不容易,只有极少数国企、央企、大型产业集团背景的保理公司,才有机会拿到银行授信、与银行合作。”日前,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商业保理专委会主任韩家平说,随着保理公司的成长,保理公司越来越体现出在细分行业领域创新的活力,银行也觉得保理行业值得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商业保理企业注册数量突破7000家,2017年业务规模将达8000亿元人民币,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其中深圳市注册商业保理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占全国注册总量的85%。
与此同时,商业保理与银行的合作方式、资金支持渠道,也出现了很多创新。 “和银行合作的过程中,作为民营保理公司,大额资金的集合能力出现了很大的困境。”某商业保理公司负责人称,该公司通过非标性资产收益权转让,以保理公司为资管计划服务方,运用银行资金发行了保理资管计划,并在2017年完成了保理公司进行资产打包、受托管理资产,再转移给银行的单一保理资产出表融资。
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强化,商业保理与银行的合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障碍。
上述保理公司负责人称,由于监管要求对于底层资产进行更严格的穿透,银行需要去通道化,今后此类业务难度将会加大; 银行对房地产等行业的风控较前两年更严格,所能提供的业务窗口更少。此外, 2018年1月,私募基金业协会出台政策,保理类资产不得以私募基金债权的形式发售,或收受权转让,也限制了保理企业与资金方对接。
韩家平称,商业保理监管肯定会趋严,准入门槛也会提高,行业将面临调整,但银行和保理商的合作会加强。与此同时,保理行业的服务平台、征信体系也会逐步建立。目前,已经建立了包含150多万条信息的黑名单系统。
“与银行合作,关键还是要取得银行信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建立商业信用生态圈,同时布局的资产要符合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要求,融资渠道也要多样化。”天津某保理公司负责人称,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累计获得了10家银行授信,累计授信余额接近10亿元。
“好多业务做不了,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能不能配合,这些都是银行衡量保理业务的关键。”一位邮储银行人士称,保理融资的过程中,很多基础资产资料不全,而且存在串通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