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
作者:王永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历史其实在不断地重演。
危机没有走远,面对失灵的年代、剧变的世界、棘手的麻烦,中国如何变?怎样选择?
回眸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其引发世界经济大幅衰退,标志着世界经济金融以及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已经由量变迈向质变阶段。
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G20)采取了力度空前的联合救市行动,有效地抑制了危机的迅速恶化和巨大冲击,使新世纪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形成20世纪金融危机引发的那种大萧条。
但时过九年,在宏观政策工具潜力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仍处于“整体低迷、此起彼伏”的状态,难以自拔。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的承受力更加脆弱、货币总量和社会负债大规模扩张、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和地缘冲突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经济金融危机的隐患并未消除,反而可能聚集更大的危机隐患,引发更加可怕的经济金融乃至社会危机。这又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前期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认识和对世界局势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反思应对危机的策略以及运用宏观政策的合理性,这就带出了很多急待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
笔者从2010年开始就明确指出,依靠传统的政策思维和应对方法,很难消除危机隐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题为“世界走过头儿了,危机远未过去”的文章,将相关的看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实践证明,这极具预见性。
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又明确指出,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剧烈变革。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
中国加入WTO之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也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催生了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大大削弱了以美国为首的七国工业集团的国际影响力。
大量资本外流,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迫使美国自2004年6月开始,不断地提高基准利率,最终使美国住房价格在2006年底摸顶回落,大量次级贷款难以收回,进而到2007年引发次贷证券危机(次贷危机)。这种局势的发展,最终引发2008年美国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向全球蔓延。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国集团联合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运动,中国更是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采取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止跌回升,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迅猛提升。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的强势崛起,成为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种局面非常类似于进入20世纪后,美国的强势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状态。
2.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新常态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期间略有调整),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发展模式也使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债务急剧扩张,生活成本快速提高,人口增长乏力,特别是有效劳动人口自2011年已经开始萎缩,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维稳压力不断地增强。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发展只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结果,不可能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常态。尽管在五年前中央政府就指出中国经济将转入“新常态”,但什么是新常态,如何转入新常态,目前仍处于探索过程中。2017年国家围绕供给侧改革,在货币供应、金融监管、房地产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标志着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经济增长新常态正在形成。
3.全球经济将长期面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
传统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难以解决问题,全球经济将长期面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这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模式创新。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化发展受到挑战,原来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国家,转而加强投资和贸易保护,撇开既有的国际组织创新建立区域组织和新的规则,逆全球化发展态势明显。但交换和交流、广泛的投资和贸易、全球化发展和共享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构建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可谓立意深远、意义重大。
4.互联网时代正在形成,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