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核电领域加速发展。据中核集团预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电合作,将直接撬动3万亿元产值规模的市场。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报告,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核电大国。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四,发电量超过日本,进入全球前三名,在建核电机组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现在是中国核能‘走出去’的最好时候。”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日在GNIS·核能投资论坛(GNIS,即全球核电投资峰会)上表示。他认为,中国的技术已经超过日本、法国,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需要清洁能源,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非常大,但是缺乏资金和技术。
在技术方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徐玉明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中国已经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核电工业体系——研究设计、设备制造、核燃料供应、核电站建造等核电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都具有很强实力,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不过,资金仍是制约核能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由于投资巨大、期限较长、科研成本高,高昂的前期成本会造成一些项目的融资困难。”伦敦发展促进署亚太区相关负责人指出。
核电“走出去”迎来新机遇
虽然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核电大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例如,德国率先放弃核能,2017年年底,韩国也宣布“脱核电”的计划。
不过,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目前只有煤电、天然气、核电三者可充当稳定基础电力。随着全球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相对于常规发电,核电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建设、计划建设、拟议建设的核电机组分别为59台、160台、378台。目前,有17个无核电国家正在建设、计划建设和拟议建设核电机组。未来,全球使用核电的国家将会增至32个甚至更多。
以英国为例,上述伦敦发展促进署亚太区相关负责人称,英国核能2016年占到全部能源的1/4,到2035年,相关比例将提高到1/3。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莫汉·穆纳辛格则在GNIS·核能投资论坛上指出,能源高效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技术要素,世界需要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而核能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源技术。中国在这方面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徐玉明称,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已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37台,在建核电机组19台。核电机组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电机组的良好运行业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良好示范。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核电企业已经开启了世界征程。最具代表性的,如2015年中广核集团60亿英镑参与建设、运营的英国核电站项目。
根据中广核发布的声明,英国核能监管办公室(ONR)和英国环境署(EA)发布联合声明,宣告“华龙一号”在英国的GDA(通用设计审查)第一阶段工作完成,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亟待多类型金融支持
不过,中国企业核电投资目前仍面临特殊挑战,包括高昂前期成本造成的融资困难,涉核领域并购资金来源上的敏感性等问题。
魏建国称,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关键的是金融支持。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给核电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1.7%,而我国银行给“走出去”企业的贷款利率最低也要2.2%左右,这说明,在核电“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中,政府的参与或支持尤为重要。
除去资金成本因素,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院长王进对记者表示,在进行海外投资并购大型能源项目时,民企有利于提高投资并购成功率。
海核能源高级副总裁石艳宇指出,与国有大行以及一些国有产业基金在核能项目上具有封闭性、谋求更大控制权相比,民营资本则可以接受在项目中只占1%甚至更少的股份,相比之下更加开放灵活。此外,民企由于规模小往往更聚焦专业,例如,仅以核电项目为切口。
他指出,随着全球能源产融结合需求的日益增强,仅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无法覆盖全部核能新项目的融资和旧设备升级的需要。因此,为核能项目提供融资工具,填补市场空缺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