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BIS:中国影子银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第一财经APP 发布时间:2018-02-27 21:45:54

随着对影子银行的强监管,去年银行理财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双降”,影子银行去“影子”初见成效。

近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题为《中国影子银行图谱:结构与动态》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银行的影子”,核心仍是商业银行,证券化和金融市场工具只扮演有限的角色。同时,中国影子银行结构、规模和形态正迅速变化,主要增长领域已从影子信贷供给转移到为缺少正规银行信贷的私人公司提供储蓄替代工具和信贷资金;结构化影子信贷中介已出现并迅速扩大规模;P2P借贷等基于互联网的信用中介新形式发展迅速,增加了储户、银行和债券市场间传导金融冲击的可能性。

银行的影子”成最大风险点之一

按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稳会”)给出的定义,“影子银行”是受到较少监管或者不受监管的信用中介活动和机构。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曾将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历程概括为:一场业务创新与监管博弈的“猫鼠游戏”。

BIS报告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五大显著特点。首先,银行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中心,证券化和金融市场工具只起有限作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被称为“银行的影子”。

其次,影子银行为信贷资质不足的私人公司提供储蓄替代工具和信贷资金。一方面,受对高收益储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影子储蓄工具正逐渐将家庭和企业储蓄从常规银行存款中分流出去;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正采用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形式对无法或难以获得正规银行贷款的企业发放影子信贷,并从中获取收益;此外,另一种规模较小但扩张迅速的影子信贷形式是P2P。

第三,影子信用中介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实体与中国债券市场更加紧密联系。大量理财资金被投资于债市,突破了仅能由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的限制。同时,理财资金主要流向非银行部门,非银行机构又将资金投资于债券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影子储蓄工具和债市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限制了债市的多元化作用,即限制了债市在银行贷款不足时提供信用供给的潜力。此外,近年来新型“结构化”影子信贷中介的蓬勃发展,使得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复杂和不透明。

报告也提到,与美国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复杂性有限。但是,当前影子储蓄工具和债券市场紧密联系,且出现了“结构化”影子信用中介等新形式,均表明中国影子银行正越来越复杂。此外,中国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显性和隐性担保。

如今,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已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监管高度警惕的“四大金融风险”。去年11月央行官网刊发行长周小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谈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其中之一便是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

复杂度正在提高

BIS报告统计,在直接影子信贷(包含信托贷款、委托贷款、P2P贷款)的狭义衡量标准下,截至2016年末,中国影子信贷规模大约占GDP的32%。如加上对最终借款人的间接影子信贷(即广义影子信贷),2016年总体影子信贷增长24.9%,在2016年底达到了GDP的54.8%。

从上述数据来看,即使采用最大的估值,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也不算特别大。相较之下,2015年,英国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影子银行总规模的估计是GDP的147%,美国为82%,日本为60%。

尽管如此,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变化趋势看,其结构、规模和形态正迅速变化。

一是影子融资和结构化影子信贷中介的规模快速增加。近年来,对最终借款人的直接影子信贷的增长已经大幅放缓,而影子融资和结构化影子信贷中介的规模却在快速增长。影子信贷中介通过影子储蓄工具筹集的资金超过直接向最终借款人提供的影子贷款。原因是大量的理财产品资金被投资于债券市场,成为了最终借款人的间接融资,使得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向最终借款人。

其次,影子银行结构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将现有基于银行资产抵押的影子银行工具组合起来的结构化产品的增加,表明了影子银行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中国影子银行结构越来越依赖于以银行抵押资产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产品结构。

第三,金融体系相互联系增强,债券市场对理财产品的实际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日益增长的银信合作、结构化影子信贷中介和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市,使金融部门联系的紧密程度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提高储户、银行和债市之间传导金融冲击的可能性。尤其是债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在存款机构和债市间催生了额外传导金融冲击的通道。

全面监管时代到来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