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瑞·达利欧(Ray Dalio)在一个两居室小公寓里创立了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时至今日,桥水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高达1500亿美元。规模不仅仅是光环,更是压力,对冲基金行业的新老更替速度之快人尽皆知,而桥水则屹立40多年不倒,且穿越了多次金融危机,这背后究竟是靠什么“原则”驱动的?
2月26日,达利欧带着浓缩了过去几十年生活、工作的“圣经”——《原则》(Principles)一书,开启了密集的中国行程。他始终强调建立在极度求真(radical truthfulness)和极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基础上的创意择优(idea meritocracy),这套原则引发了全球各行各业管理人士的关注。2月28日下午,尽管航班延误,但达利欧还是顾不上休整,按约赶赴上海陆家嘴一带,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详细解读桥水的原则、交接班的进度以及他对后QE(量化宽松)时代全球市场的看法。
达利欧在上海的见面会
不爱聚光灯的达利欧缘何写下《原则》
对冲基金往往不爱受到聚光灯的追逐,桥水尤其如此。达利欧更像一个“隐士”,结婚生子后,便搬去了美国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Westport)的树林里,这似乎是在刻意与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他对桥水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投资策略更鲜有提及。
然而,为何达利欧在2017年正式发行《原则》的中文版本,并将其生平的经历和桥水的公司治理理念曝露在众目之下?
达利欧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
“当年我们成功预判了2008年金融危机,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因此此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相伴而来的是众多扭曲甚至耸人听闻的传闻。于是在 2010年,我就尝试在桥水的网站上贴出了我们的原则,以便让人们自己判断。”达利欧告诉记者,让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原则被下载了超过300万次。而如今这本《原则》则包含21条大原则、139条小原则和365条子原则,且涵盖了更多达利欧的人生经历。
“大部分新员工都很难适应桥水的文化,1/3的人在18月内就会离职。”达利欧告诉记者。这种被达利欧称为“原则”的极度透明的文化,也成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谣传的源头,这些谣传部分来自于无法适应的离职员工的爆料,包括称桥水是一个“恐惧和威胁的集合”,原因是公司内部始终处在一个实时监控的状态中,所有的会议都会被录音,这让员工非常不适应。
然而,适者生存,达利欧也表示很多桥水投资官都在公司供职很久,并对这套文化表示认同。“几乎所有东西都会录像,大家都可以听和看,这样就可以实时自我检视,其实这是一个很强有力的工具,每个人也都欢迎互相批评指正。”他告诉记者。
走近“人员管理算法”
达利欧对记者表示,桥水100%的投资行为都是由算法引领的,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公司内部管理有40%其实也是以算法实现的。
达利欧与媒体交流
为让记者具体了解这套“人员管理算法”,达利欧以一次公司会议为例,还谈及被称为“点收集器”(Dot Collector)的工具。他在多个场合也介绍称,“美国大选后的一个星期,我们的研究团队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特朗普总统当选对美国经济的意义。自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角度是不同的。‘点收集器’收集这些观点,它从几十个维度评分,所以每当有人对另一个人的想法有话要说时,他们很容易传达他们的评估;他们只需要在表格里标记,并提供从1到10的评级。”
例如,会议开始时,一位名叫Jen的研究员给达利欧打了3分,“换句话说,这是很差的评价,因为我没有表现出开放思想和坚持主张之间的良好平衡。随着会议进展,Jen对人的评价逐渐累加,而会议室里的其他人则有不同的意见。”达利欧说。
“有些人认为我做得很好,也有人认为不怎么样。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研究数字背后的思考。无论他们在公司中的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他们的批判性观点。24岁的Jen,刚刚大学毕业,他可以直接批评我这个CEO事情做得很糟糕。”达利欧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