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架构改革箭在弦上,央行会扮演什么角色,是否会学习英国的双峰模式?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些主要内容在去年7月金融工作会议中所披露的改革思路已经说明。其后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放在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将起到更重要作用。” 3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说。
周小川指出,目前有一些金融监管空白,这些空白需要尽快弥补。其次,金融监管一些规则出现一些缺陷,需要增强规则的制定。 此外已经发生的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风险要抓紧处置,以维持金融系统的健康。人民银行要牵头增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提高协调效率。
所谓英国“双峰”监管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文章《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的背景、特点及启示》,英格兰银行直接承担微观审慎。英格兰银行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负责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审慎监管委员会(PRC)负责微观审慎。三大委员会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均由英格兰银行行长任主席,相互独立运作,又密切协调配合。其中,微观审慎由审慎监管委员会决策,央行内设部门审慎监管局负责执行。
《文章》指出,英格兰银行通过宏观审慎统筹“双峰”。央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系统性风险防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职能。金融政策委员会统筹宏观审慎决策,但不直接参与监管执行,主要通过向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发出指令、向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提出建议,由相关监管机构落实。就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而言,负责宏观审慎的金融政策委员会是指挥官和决策者,“双峰”是执行者,英格兰银行通过宏观审慎统筹“双峰”。
周小川说,机构改革主要依据中国国情参考国际上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参考过程中研究了双峰监管体制。目前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而不是直接采用“双峰”监管制度。
“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有关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内容表述。
政府工作报告称,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深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报告还指出,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不断深化,不同金融机构业务关联性增强,新金融业态层出不穷。去年末,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正式成立,紧接着市场讨论已久的资管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金融委管理架构将公布,实质性打破原有金融监管壁垒。
近年来,在金融领域金融风险频发,暴露出“谁的孩子谁管”的分割监管弊端,结果留下了大片的监管真空。
例如,2015年6月,在“伞形信托+配资资金+HOMOS互联网账户体系”的推波助澜下,引发股市的巨大波动。当证监会要停掉券商接入银信结构化产品时,这些信托产品却是由银监会监管。
2016年底,债券市场的暴跌再次暴露了“一行三会”监管分割下监管套利、监管真空的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渐发达,近年来,诸多由互联网金融引发的非法集资大案,都在警示着过去的金融监管存在真空。
此外,目前规模已经超百万亿的资管市场,无疑对“一行三会”现行监管制度是一场考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的文章第一次较为明确地进行了剖析金融委的管理模式。他提出,以矩阵式管理充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优选择”。
徐忠的文章认为,国内外经验表明,分业、碎片化的监管体制下,仅有顶层协调,缺乏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统筹把总,风险防控依然无力无效。因此,在机构保持基本稳定条件下,要实现改革目标,需要有业务线上的实质整合,才能使金融委发挥比金融监管协调联席机制和应对危机小组等议事机构更重要的作用。文中称,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后,初步考虑国务院金稳委可以构建如下矩阵管理框架:一是垂直线上保持现行一行三会一局总体框架不变,其上设立金融委。二是在金融委下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主要政策横向信息共享、统筹决策和协调落实,主席由一行三会一局的主要负责人与人民银行副行长担任,一行三会一局相关司局参与。同时在人民银行(金融委办公室)下设立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承担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