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10:00,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位副行长的陪同下,参加了他的最后一场“两会”发布会。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的周小川,始终保持着儒雅淡定的微笑,仅仅是他的一个小动作,现场的快门声就像雨点一样密集,持续数秒。
2018年3月9日,周小川参加的最后一场“两会”发布会
根据全国人大公布的议程,3月19日上午将会决定新行长人选。从2002年12月至今,现年70岁的周小川执掌中国央行已近16年。
在这场“谢幕”发布会上,当一位香港记者问及“在漫长的行长生涯里,有哪些特别难忘和特别遗憾的时刻”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
周小川的回答简短而充满智慧,他用发布会的主题“金融的改革开放”呼应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觉得有幸跟大家一起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做工作,向前推进,很有幸的一件事。”
“改革”、“开放”,这是贯穿周小川近16年央行行长生涯的两大关键词。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体量快速壮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货币,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这些变化决定了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周小川,必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人物。
国有银行改革操刀人
作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成方街32号度过了过往的15年,15年前执掌中国人民银行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体量不及英国;而如今,周小川卸任在即,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间,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将人民币推向国际,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15年间,周小川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国有银行股改上市、政策性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等多项重大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在2015年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
“没有一个人能把中国经济腾飞归功于自己,但是70岁的周行长值得更多的称道。他为中国经济增长打造了货币环境。他付出了巨大努力,从一个中央计划体制的泥淖中,拽出一个金融系统,虽然这项改革还没有达到他自己的预期。”《经济学人》杂志在3月10日的一篇文章中对周小川给予了如上的评价。
在记者会上,周小川强调,改进监管也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金融方面其他的步伐反而可以走得更快、更大。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准入的放开,这些都跟监管的改革联系一起。”
周小川大半生都在致力于市场改革,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央行行长。他早在1980年代就提倡更加市场化的经济模式。
1982年8月,周小川进入清华大学成为系统工程系首批招收的博士生。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周小川出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为国务院高层担任智囊;后又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6年12月,周小川被任命为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开始从政之路,时年38岁。此后,他历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8年2月,周小川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2月,转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2年12月,接替戴相龙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3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回想当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周小川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操刀人。
正是周小川当年创造性地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境。由此,各家国有银行得以开启财务重组、注资、引入战投、股改上市的改革路径。十多年后,四家大型银行悉数跻身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2015年,三大政策性银行接棒改革。周小川在当年8月接受第一财经的专访中表示,资本约束是约束机制的核心,也是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新定位,周小川表示:“如果我们能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借鉴好的经验,不断动态改进,或许三家行的模式能成为中国特色道路中有光彩的一部分。”
强力推进利率汇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