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债市对外开放加快,回购、衍生品交易及税收政策将落地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第一财经APP 发布时间:2018-03-28 21:24:03

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去年“债券通”正式开通后,信用评级市场也对境外机构进一步放开。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下称《规则)及其配套制度。评级市场自律规则的落地,是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向外界传递了今年金融市场更多对外开放的信号。在债券市场领域,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高飞周三(3月28日)在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峰会的发言中透露,目前央行正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从基础设施的完善、扩大投资者队伍、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包括汇率利率的衍生工具等着手,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市场。

债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高飞在上述论坛表示,中国债券市场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开放潜力。今年在整体对外开放环境下,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将稳步加快,趋势是一贯连续的。

对于投资人此前关注较多的衍生品、税收、会计准则等问题,高飞回应称,关于债券回购市场的开放,目前已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可开展债券回购交易。下一步,在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开放包括债券通项下的回购。其次,衍生品方面,央行也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允许债券通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可以开展更多的衍生品交易,方便境外投资者进行风险对冲。此外,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正会同有关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机构,根据市场呼声,督促加强开发和完善,将一些细节的障碍消除,让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加便利地投资债市。而在税收政策方面,在积极和财税部门共同商讨,制定规则和征求意见,推动有关政策尽快发布实施。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在岸债券市场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去年7月1日,债券通的“北向通”正式开通,成为了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最主要的渠道。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债市去年吸收了大约3460亿元的境外资金,其中将近三分之一是从去年7月债券通开通之后流入的。

高飞表示,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政府债券的比例已经达到3.9%,而一两年前,该比例连2%都不到,发展速度很快。

“债券通开通以来,从投资者和发行人的角度,都对中国债市有一些影响,尤其是吸引了更多境外投资者关注中国在岸债市,包括公司债和ABS市场。”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环球市场部主管赖长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不过,对比美国境外投资者在政府债券的占比42%,印尼、马来西亚这一比例分别达到37.5%和30%,即便是泰国、韩国和日本的占比都要在10%以上,中国3.9%的占比仍然比较低,“说明发展空间非常大。”高飞指出。

“总的来说,不仅仅是开放,而是出于市场本身加强建设的布局,比如从基础设施的完善、扩大投资者队伍、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包括汇率利率的衍生工具等着手,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市场。”高飞说。

优化开放细节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债券通的双重利好下,2017年熊猫债受到境内外投资者的欢迎。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协会支持波兰、匈牙利等“一带一路”相关境外发行人,以及招商局港口等有助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境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熊猫债累计超过1200亿元,发行超过480亿元。

不过,赖长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债市对外开放已经有了量变,接下来还需质变,要在细节上进一步优化。以熊猫债为例,“现在主要是国外主权基金在发,公司客户因为会计准则、税收等问题,只能发私募债,而目前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不能买私募债。其次,国内发行熊猫债还是有承销的申请,谁是主承销商、公募债卖给谁、私募债卖给谁,有一系列技术上的细节要解决。相比之下,点心债的承销制度非常简洁,谁都可以当主承销商,也不会有公募、私募的问题。”他说。此外,熊猫债也需要境内投资者参与,对中国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很重要。

赖长庚还表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货币掉期。“‘一带一路’相关境外发行人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获得人民币,刚开始在当地的使用可能还是要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货币,如何用货币掉期完成币种转换,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汇率波动风险损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