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非保本理财的情况则刚好相反。2016年底,农行保本、非保本理财占比分别为22.3%、77.7%,而去年底则分别为20.3%、79.7%,保本理财占比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非保本类占比则相应上升了2个百分点。
此外,中行同期保本、非保本理财余额为1.16万亿元、3582亿元,分别比2016年底减少、增加了近200亿元左右。
建行的保本理财余额虽然略有增加,但标准化产品占比却在提升。数据显示,2017年底,建行非保本理财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减少约700亿元,保本理财余额3544亿元,同比增加240亿元;对私理财余额1.37万亿元,占比65.53%。
此外,中信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也大幅下降。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信银行的担险理财产品存续规模9528.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6.29%;开放式产品占比提升至58.54%。
非标转标、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是2017年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明确要求。在上市银行年报中,这种变化也有所体现。截至2017年12月底,招行的理财资金中,投资债券余额为1.13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8.99%;投资非标债权资产的余额2186亿元,剩余部分均投资于债权、权益和其他类别资产,而存量非标债权约占理财资金的10%。同时,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余额的比重为75.81%,比上年底提高2.93个百分点。
此外,建行也在年报中称,2017年底,该行标准化资产占比进一步提升,余额为6739亿元,占比31.82%。同期,中信银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58.54%,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则提升至4.15%。
资管子公司如何真独立
“严格限制资金池、打破刚性兑付”,理财资金对应的大量表外非标资产、保本理财面临回归表内,是资管新规的明确要求,也是银行业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问题。
3月28日,备受市场关注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获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改委)审议通过。这意味着,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为时不远了。随着资管新规渐行渐近,银行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成立资管子公司,或是监管、商业银行拿出的解决之道。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管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可设立专门业务部门。
3月23日,招商银行公告披露,拟出资50亿元,全资设立招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次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公开表示,提出申请就会认真对待,鼓励更多主体参与资管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竞争与效率,但有一定程序。
而在此前的2015年3月底,光大银行就已公告称,董事会已同意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2015年5月26日,浦发银行公告拟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中信银行亦称,成立资管子公司在上一年就通过董事会批准,并计划于当年4月正式运营。
“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肯定是快了。”南方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资管新规由最高层签发,监管层表态也很明确。正式落地实施后,资管子公司可能也会很快落地。王良也称,监管已经明确要求,从政策来讲,有利于商业银行资管子公司尽快独立运营。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资管子公司尽管以法人独立运营,但由于客户、资金、资产等均来自母行,反而有可能成为银行调节资产负债表、资本充足率、变相刚兑的通道,仍然难以实现实质独立。如果真正独立开展业务,就需要市场化运营,面向全市场开发业务,而其银行间又不太可互相开放业务、客户,因此市场化独立经营仍然存在难度。
“资管子公司的客户、资金、资产,其实都还在母行。”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但这不会构成银行资管子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最大障碍。一方面,银行的资管业务,目前很多都是同业合作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客户一般也会购买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之间的客户已经打通,成了共同客户,不存在专有客户的竞争。
“如果资管子公司真正独立,按市场化方式经营,冲击就大了。”上述南方某股份制银行高层说,不同银行的业务能力存在差异,管理能力较差的银行就会面临客户、业务流失,“业务可能要根据母行安排的现实,意味着资管子公司若真正独立,还需要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并进行资本充足率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