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新规明确了监管的基本原则、投资者及其适当性管理等基础性内容,详细阐释了取消表内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监管要求、规范资金池、统一负债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意在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资管新规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关键点的变化。
首先,关于过渡期安排,正式稿过渡期为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较征求意见稿延长了一年半,并提出老产品在过渡期可以续发,降低了流动性出现断崖效应和市场剧烈震荡的风险,有利于实现平稳过渡。
其次,在非标投资方面,正式稿对于“标准化债权资产”给出了更加细致明确的定义,“标准化债权资产”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记,独立托管;4、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5、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这相较于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更为严格,加大了通过一些途径“非标转标”的难度,对于非标投资总体更加利空,尤其是“等分化”的规定,增加了票据被认定为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难度。
再次,资管产品投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方面,正式稿的表述为“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而征求意见稿中则为“直接或者间接”;并且正式稿中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受(收)益权的投资限制由金融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删去了征求意见稿中的“人民银行”。
那么,正式稿的发布对票据资管与票据市场的影响都有哪些?
一、短期影响
尽管资管新规正式稿已发布,但对于票据是否属于信贷资产、票据是否属于标准化债权资产这两大关键问题仍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关的配套细则也尚未发布,因此市场对于资管新规正式稿的解读尚存在分歧,观望情绪料将显著升温,在票据资管业务的开展方面也会更加慎重,部分机构甚至会暂停票据资管业务操作。
受票据资管业务量减少的影响,以及资管新规对市场情绪带来的冲击,近期票据市场上的交投很可能转淡,并且由于资管收票减少,票据转贴现利率上行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大。
二、中长期影响
一方面,由于资管新规延长了过渡期时间,允许老产品在过渡期续发,并且在信贷资产投资方面也仅规定资管产品不得直接投资于信贷资产,也未禁止采用受益权等方式间接投资信贷资产,因此从中期看有利于票据资管业务在过渡期结束时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票据市场上,票据资管业务虽然规模不小,但其中大多数为资产管理人依据商业银行指令开展的被动管理型票据资管业务。而票据作为一项流动性较好、信用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的资产,能够满足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以及券商资管的部分资产配置需求,也不失为较理想的投资标的。倘若政策允许在票交所场内开展资管业务,长远来看主动管理型票据资管业务将很可能取代目前的被动管理型票据资管业务成为市场主流,但资管新规正式稿明确指出“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倘若相关配套细则未对票据资产的属性进行特别说明,则票据资产将被认定为信贷资产,由此将会增加主动管理型票据资管业务发展的难度。(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票据营业部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