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视觉中国 图
尽管处在传统消费淡季,7月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却并不平淡:亚洲进口LNG价格已飙涨至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至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国内部分地区管道气开始出现紧张,工厂与接收站LNG报价普遍涨至4500元/吨以上。去年的“气荒”言犹在耳,今年的“淡季不淡”令业内人士又一次绷紧了神经。国际能源署日前在上海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到2023年天然气进口量可能达到1710亿立方米。
全球LNG市场供大于求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此次国际能源署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测了2018年至2023年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从供给、需求、贸易三大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展望,特别是需求端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和供给端美国LNG出口量的增加对世界整体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报告数据翔实、内容全面,为研究分析国际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他表示,从长远来看,全球LNG市场是供大于求的,或者说供需宽松是大概率。特别是随着美国天然气出口的增加以及LNG贸易的灵活性不断增强,天然气逐步从区域市场向全球市场转变,北美、欧洲、亚太区域市场价格差距将逐步缩小。
张玉清指出,我国作为潜在的天然气大市场、战略买家,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强烈的愿望向我国扩大管道气出口规模,LNG资源大国和供应商也都看好我国的天然气大市场。“我国既可增加管道气的进口量,也可以在沿海地区多进口LNG,具备多元化进口选择的条件,我们要用好市场优势这张牌,提高对外谈判的议价筹码,努力降低进口气价和成本。”
《天然气市场报告》是国际能源署每年发布的年度市场报告,报告评估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对天然气供应、贸易发展、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长的详细分析和预测。
中国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长的37%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认为,在未来5年,天然气市场三方面的变化将深刻影响行业。一是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由于经济以及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驱动,预计在2017年到2023年间,中国将贡献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37%。
二是美国将贡献大量的天然气新增产量和出口增量,受非常规油气革命的推动,美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产气国,未来出口和产量的增长都对市场影响巨大。
三是工业将超过发电成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包括亚洲为主的新兴市场将天然气用于工业生产的燃料,以及化学制品和肥料的原材料,推动天然气的需求增长。
报告指出,在2017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速为3%,其主要推动因素就是来自中国市场。受改善空气质量和煤改气项目的推动,中国天然气2017年需求增长了15%,约占全球增长的1/3。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是否持续增长仍有不确定性。“近几年消费增长和政策的驱动关系较大,这种增长可能不会持续。”上海燃气董事长王者洪表示,近年天然气消费增长部分来自北方地区的采暖需求,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一些业内专家也指出,中国市场天然气消费的增长前景也取决于气源的保障以及价格的可接受程度。一方面在气源的保障上,地缘政治对石油天然气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包括贸易战以及美俄的冲突,未来可能会对市场供应带来一定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受石油价格的上涨以及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带动,天然气价格涨幅已经较大,势必也会抑制部分需求。“去年这一时期的天然气价格还是在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附近,现在这一价格水平已经到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至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中海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行业需要进一步理顺产供储销体系,保证消费者用上成本更低的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供应不稳定仍是难题
在国际天然气供应维持宽松的局面下,今年我国天然气供求格局又会如何呢?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副总经理王多宏表示,去年冬季的供应紧张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包括中亚气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以及大规模增加的煤改气需求等。今年,中石油早在夏季之前就已经在为供应做准备,包括与中亚气源方的沟通,加大自产能力的挖潜,如推进塔里木等重要气田的增产等,准备工作已经做在了前面。
中海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尽管从上半年开始就呈现出需求“淡季不淡”的局面,但今年国内市场的情况与去年相比有较大不同。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天然气供需格局高度重视,煤改气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比如在天然气供应上要求先保“2+26城市”,在这些重点城市中又要优先保去年已经煤改气的用户,这样的政策令上游企业有了一个软着陆的平台。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今年很早就开始布局供应保障工作,如中海油在LNG国际资源储备方面已经有了充足保障,去年全国进口了大约3800万吨LNG,今年预计能达到5000万吨,其中中海油要占50%以上。此外,中海油也在推动采用全新的罐式集装箱模式来实现南气北运,保障河北、山东等地区的供应。
上海燃气董事长王者洪则认为,去年煤改气带来的需求大幅增长并不可持续,因为国内现有的产供储销体系尚不能完全支撑北方地区的采暖需求,这种需求增长在未来二至三年内会趋缓。他说,为了应对未来天然气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地方燃气企业也在加快资源保障和储备能力建设,上海计划继续扩大洋山和五号沟接收站的储气设施规模,同时也参与了地下储气库的投资建设。
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已接近40%,由此带来的供应不稳定和价格风险,仍是悬在国内上游供应商头顶的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成效,在基础设施能力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即便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中国的需求增长以及采购环节的挑战仍会给国内市场带来限制。”金淑萍说,“目前中海油在沿海有30个储罐,未来如果能达到100个以上,我们对国际市场价格就会有更高的掌控权。”
在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已成为上游供应商的核心关注点,其中最饱受关注的是LNG接收站的第三方开放。
金淑萍表示,中海油非常愿意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上游采购环节,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在今年5月于上海召开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沟通会上,中海油已经明确表示,旗下LNG接收站将在今年对外开放。目前气电集团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将会有序地推动部分中海油接收站窗口期在交易中心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据了解,接收站窗口期交易将允许大企业单独购买窗口期,也可由多个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进口一船货。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健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时间较长,只有通过有效的利用,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共同推动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国内更多下游企业直接向国际市场采购,同时促进天然气市场供应方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