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甜味剂,不少人都对它的安全性心存疑虑,由于担心甜味剂的危害而对与之相关的饮料和食物采取避之不及的态度。那么甜味剂的危害言论有没有科学依据?究竟是误会还是实锤?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甜味剂,直面它的危害论。
具体探讨甜味剂的危害之前,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甜味剂。甜味剂在民间也被称为代糖,它的作用就是赋予食物甜味,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用量小,热量小等特性,并且大多数不参与人体代谢,不会增加热量摄入。无糖可乐中添加的甜味剂——阿斯巴甜就具备了以上特点,虽有甜味,但无糖份,因此也不会带来糖类的热量担忧,为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人群提供更多元化的“甜蜜”选择。
弄明白甜味剂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再来探究一下甜味剂的危害言论是否有科学依据。前文说到甜味剂本质上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要论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最高权威机构,那一定非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莫属,他们对每一种待批准甜味剂都会进行长时间“苛刻”的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因为在制定ADI 值时已充分考虑了人种、性别、年龄等各种因素,所以得出的ADI值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和科学性。JECFA 认为按照ADI 值正常摄入甜味剂,不存在安全问题。所以,离开剂量盲目谈论甜味剂的危害,得出的结论很难自立。
由于甜味剂重要性和使用的广泛性,除了JECFA的ADI指导意见,,我国对甜味剂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我国参考国际上认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对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参考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摄入标准,以及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0.6克/千克),假设一瓶汽水(330毫升)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来源,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一天要喝超过12罐的汽水才能达到规定的ADI标准。所以适度饮用完全不存在安全问题,,甜味剂的危害言论也不攻自破。
看完以上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对甜味剂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且认识到甜味剂的危害言论缺乏科学依据,不会再被谣言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