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统工业机器人已逐渐实现了工厂的自动化,但局限于智能程度,其在一些应用层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求。不过,随着工业机器软件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机器人死板、缺乏智能化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详情一起来了解!
工业机器人硬件渐趋雷同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快了经济转型的步伐,国内制造业亦掀起了一场工业变革的新浪潮。不仅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业内领军企业产业化能力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新企业也积极投身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当中。
有鉴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机器人传统强国在六轴工业机器人领域优势明显,而国内厂商无论在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还是材料成本上都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
所以,国内厂商普遍选择了仿制之路。如通过制造非标准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上减少轴数、采取“直线+关节”的方式,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机器人产品等多种方式,为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制造买得起、用得起、用得惯的国产机器人。
这使得国内不同厂家的机器人硬件差别越来越小,特别是老牌的大厂之间,基本上你有的型号我也都有。虽然在产品数量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能力,却不能很好的贴近时代的应用需求。
软件成产品差异化关键
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在传统领域的应用的逐渐成熟,其也像汽车一样将差异性体现在了软件上面,竞争力的关键也从硬件逐渐转变为以简化机器人应用为目的的各类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
事实上,软件系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正成为未来机器人“赋智”的关键,而谁的机器人更好用、更易用、更智能成为了客户考量的指标。
而国产厂商要想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分一杯羹,显然必须要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公司本身的状况。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以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质量、价格或者服务、促销等一切竞争手段上,开发出具有特色的产品才是当前正确的选择。
亟待突破软件系统研发难关
目前,国外机器人厂商在软件系统的开发上布局更为快速,研发成果可观并且已经广泛用于工业机器人上。其软件系统使得工业机器人的力感知技术及视觉应用得到了全面提升,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的灵敏度与灵活性,可以适应更多的复杂工作环境。
而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软件系统的研发上面则相对比较弱,很多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都是凑合能用,更难有重大的创新,在工业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的趋势下,软件系统的落后已成为拉开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差距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由于工业机器人软件研发需要很专业的团队和大量的投入,而行业普遍的待遇水平与互联网等企业没法比,因此很难吸引到顶级人才。
尽管很艰难,但国内一些机器人企业还是在不断努力破解软件“难关”,希望能通过软件系统和算法的优化来使得机器人更智能化和方便操作。
未来,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更多的资本和企业将进入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逐渐进入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