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公司立思辰(300010.SZ),自2017年11月17日以来一直处于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状态,立思辰上一次重大资产重组还是2015年11月宣布以17.6亿元收购康邦科技和江南信安。时隔两年,立思辰市值已不及当初的一半,从200多亿元退至不足百亿元。虽然这期间A股市值整体下行,但股价腰斩的状况并不多见。
2012年至2015三年里推出的多次增发和收购,让立思辰股价数次站上高点,推进立思辰从传统的产业向信息安全及教育转型。
“最后一次重组,已经把立思辰未来数年内的股价上涨空间透支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表示,收购康邦科技的成果无法复制,这之后的一系列投资,立思辰内部在整合、管理、人事等方面都遇到了重大挑战,其转型的未来走向值得行业深思。
从打印机到教育,数次转型带来双主业难题
从打印机销售到办公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从互联网信息安全再到教育,立思辰在短短十余年里已经进行了至少三次转型,其中后两次转型都在2009年创业板上市后进行。
由于证监会严禁创业板公司变更主业,立思辰在不断进军新业务的同时也有着尾大不掉的旧业务,实际上,除了当前立思辰主打的“信息安全+教育”外,还有近18%的营收来自包括视音频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据2017半年报)。
立思辰近期拟实施的剥离资产安排是否与此有关,仍待观察。但双主业乃至多主业让立思辰近年在公司战略层面上遇到难题。曾经,资深教育行业专家、前培生集团考试部亚太区总经理黄威加入立思辰并担任互联网教育CEO,一个核心职责就是确立立思辰的教育战略。随着黄威在2017年6月离职,立思辰是否还有清晰的战略思路,令市场存疑。
“员工背景不同,客户群体不同,服务的地域都少有重叠,这样互相无关联的多块业务已经谈不上协同问题了,不断并购造就的会是一个‘巨无霸’,如果人力和文化层面也不能保持高度一致,立思辰‘大而不强’将无法避免。”上述投资人表示。
自2016年教育业务收入超过50%,立思辰就更多地被定义为一家教育公司。其在教育方面于2017年6月提出在未来4-5年内实现百亿级收入,打造千亿市值企业。
战略重心偏向教育,但教育行业本身就很复杂。
仅立思辰的“智慧教育+教育服务”业务范畴中,就已包括K12领域的学科应用产品、区域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大学生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教育测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国际教育等。
“还要注意到立思辰通过基金提前锁定下来的新领域的教育创业公司,未来一部分也要装进上市公司。如果这些业务都实打实地发展起来,需要有能够驾驭这样庞大业务体系的人才,显然立思辰还不具备。不然,即使引进来再多教育细分领域的牛人,还是各自为战。”上述投资人说。
立思辰董秘华婷曾表示:“董事长希望把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符合立思辰战略方向的伙伴加入。”但这样的筑巢引凤策略能否引来“凤凰”栖身,还有很大的疑问,若立思辰仅仅是松散的业务联合体,将与真正具有优质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差距甚远。
教育行业日新月异,无法以旧思维来运营。当前,市值超千亿元的教育上市公司仅两家,掌门人都在业内锤炼超过15年并带出极具整合能力的团队。
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近日也表示:“现在整个教育行业都挺缺人才的,尤其是投后管理、运营方面。”立思辰互联网CEO黄威辞职后,其再无这一领域顶尖专家。
缺钱也缺业绩,并购手段能否再显灵
立思辰在转型教育以后,增发次数、实际募资净额上均居教育股中第一位。将敏特昭阳、康邦科技纳入囊中均依靠发行股份收购,并大量募集配套资金。
不仅如此,来自大股东的借款、发行公司债、开展融资租赁、融资融券等融资的手段,让立思辰负债率不断提高。
但不断增加的资产和提高的负债,并未让立思辰股东获得相匹配的收益。营收连续两年翻番的高增长状态已经成为过去时。
立思辰2014-2016年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9.71%、8.51%、7.88%,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在2017年已发布的三个季度财报中,这一指标都比去年同期下滑,净利润率也是如此。同时,立思辰过去三年里营业成本长期高于营业收入,净利润增幅不断收窄,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