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看起来,阿里并购投资,是为打造商业生态系统服务,实际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引流。阿里是做电商起家的,包括最早的B2B阿里巴巴,C2C淘宝,B2C天猫和蚂蚁金服,都是交易产品,直接产生收入和利润,但交易需要聚集买卖双方,通过源源不断的流量来进行转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阿里就像一个无底的“流量黑洞”,企业越发展就越需要引流——鉴于自身没有强大引流渠道,阿里不得不另辟蹊径,从“别人的湖里”开渠,将流量引入“自己的湖里”。
无论是收购UC、高德、优酷土豆,微博、陌陌,还是投资传统渠道,建设所谓新零售,都是为引流,解决阿里由流量引起的发展问题。
当然,别人的流量也是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阿里要引过来,就得出钱购买。最好的方式,就是买来后,进行升级改造,以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引流。一旦引流完成,阿里不得不寻找下家,开始新的并购投资征程。
这种引流,已经形成一种循环。阿里越发展,越需要流量,越需要引流,根本停不下来。阿里曾经尝试过用腾讯和百度方式来引流,收购了社交平台陌陌、推出了钉钉,也在搜索上苦下功夫,收购雅虎、参股搜狗、推出神马搜索。但在互联网上,社交也好,搜索也好,都是用户习惯已成定势,大局已定,阿里很难从腾讯、百度那儿分一杯羹。所以,通过并购线上平台和线下渠道,将其流量引入自己平台,就成为阿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解决阿里实现发展所需流量问题的现实捷径。
在中国互联网,越来越集中到两强上,即阿里系和腾讯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在向这两家靠拢。不少企业,以为傍上两强了,就前途无限,钱景无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傍谁,傍上了,有没有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被阿里买过来的企业,在帮助阿里完成引流使命后,被边缘化,没落甚至消失。
事实证明,通过买买买方式引流,黏性不足,代价昂贵。很多被阿里买过来的企业,在完成阿里引流使命后,被边缘化,没落甚至消失。
2006年阿里收购口碑网,2011年阿里关停口碑网,虽然在2015年6月阿里重启口碑网,但经此折腾,口碑网已经物是人非,早就变质变味。2013年阿里并购天天动听,后来天天动听更名阿里星球,转型覆盖音乐制作到消费的泛娱乐交易平台,下载量断崖式下跌,用户迅速流失,现在阿里星球已经叫停了音乐播放服务。2009年9月,阿里收购中国万网,2013年1月阿里云与万网合并为新的阿里云公司,作为主体的中国万网名存实亡。2015年阿里全现金收购优酷土豆,2016年4月合一集团(优酷土豆)与阿里完成合并,正式成为阿里旗下全资子公司。2009年优酷是国内最大视频网站。2012年3月优酷土豆以换股方式合并,占据行业八成份额,现在优酷土豆所占份额跌落到第三位。2016年阿里收购豌豆荚,2017年据国内大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e数据,豌豆荚跌落到第12位。
由于线下实体与阿里的蜜月刚刚开始,被阿里引流之后,将面临何种处境,目前下结论为之尚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被阿里引流后,从长远来看,业务的萎缩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肯定有业务要跑到阿里平台上去的,这是不可避免。否则,马云花那么多真金白银来并购就没有了意义。
其实,对阿里来说,由于缺乏微信、搜索那样的“神级应用”,这些掠夺来的流量,存在黏性不足,转化不强的特点。所以,始乱终弃,喜新厌旧,成为阿里“后并购”的基本态度。那些希望傍上阿里,快速做大做强的新兴企业;那些希望傍上阿里,不想在时代发展大潮中被淘汰的线下实体,看到结果事与愿违后,不知心里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