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腾讯大手笔投资虎牙和直播以来,关于直播平台扎堆上市的消息不绝于耳。时至月底,映客终于首家公布了赴港上市招股书,坐实了此前路透称公司将上市的消息。
作为直播界的元老级公司,2015年上线的映客,经历了2016年火山爆发般的飞速发展后,在2017年因为宣亚国际收购一事,平台诸多指标都出现下滑,虽然管理层称被“退亲”并不影响公司发展,但不得不说映客投资人在国内上市退出的路径被切断了。
业内人士指出,此番公司改弦更张打算在港上市,更多地表现出前期投资人希望趁直播平台红利期彻底消退前早点套现了结。整个直播行业才火爆了一两年,就进入水逆期,令各方投资者更加谨慎。目前直播平台从最初的400多家压缩到如今的200家左右,行业风口似乎已经过去。映客此次上市,似乎并不能推高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其打赏之外的商业变现模式仍待探索。
并不亮眼的数据:三年净亏17亿
3月26日映客在港交所网站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映客营收收益分别为2870万元,43.35亿元及39.4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942万元、14.67亿元及2.4亿元。
从收入增减幅度来看,2015年3月团队成立,当年营收2870万元;2016年营收处于暴增阶段达43.35亿元。但2017年增速放慢,营收同比下降9.07%。其2016年纯利5.68亿、2017年纯利7.92亿是在剔除亏损与相关费用后实现的。
营收放缓的背后,是用户数增长乏力的现实。招股书显示,映客平均月活在2016年迅速增长,从第一季度的1537万攀升至2016年第四季的3000.6万,但从2017年开始,映客月活数出现滑坡,四个季度的月活数在2212万和2518万之间徘徊。
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的下滑似乎更为显著。付费用户数在2016年四季度达到248.6万后,在2017年下滑比较明显,当年第一季度每月付费用户数较2016年第四季度大幅下滑至182.4万,到第三季度又下滑到61万,只是在第四季度小幅回升至65.2万。
映客在招股书中也提到数据下滑问题,并表示,倘若公司未能有效管理增长、实施业务战略及控制成本与开支,业务及经营业绩可能受损;倘若公司无法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吸纳新用户及留住现有用户,未来业务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对于映客上述月活及付费用户下滑原因,除了直播平台间竞争加剧及直播行业因新鲜感消失等导致红利期消退外,宣亚国际收购失败或许也是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宣亚国际曾为映客提供过公关服务,早在去年3月,宣亚国际方面就提出过与映客设立合资公司的计划。到5月初,宣亚国际公告将收购映客母公司蜜莱坞至少50%股权。直到9月初,宣亚国际终于公布28.9亿元的收购方案。根据方案,宣亚国际近29亿元的收购款,实际上近21亿元是由映客的几位创始人支付的。深交所就上述方案向公司发出问询函,但截止去年12月宣亚宣布中止收购都没有就问询做出回复。当时业内普遍对这起交易不看好,认为此次收购有借壳上市之嫌,而且影视行业的并购又遇到了监管部门念紧箍咒,失败理所当然。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去年资本市场遭到挫折,对映客的影响显而易见。双方大半年都忙于筹划并购事宜,映客管理团队的工作重心也集中于此,映客的发展规划必然受到影响。
盈利模式单一投资者频撤资
虽然在几家头部直播平台中抢先迈出上市步伐,但映客的收入结构难言具有持续性。根据招股书,映客绝大部分收益都是来自直播业务,从2015年到2017年,直播业务所得收益占收益总额94.6%、99.8%及99.4%。而直播业务本身也依赖某些大客户,2015到2017年,直播业务最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2.1%、0.4%、1%,五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5.8%、1.5%及3.7%。
网络广告业务在映客收入占比中微不足道,不到1%。2016年该业务收入924万元,2017年增长至2243万元。招股书表示,映客的广告业务形式主要是APP首页或其它位置的横幅或下幅广告,通过主播进行口头宣传等。实际上,映客也曾努力试图改变业务收入单一的现状,提出去直播化,发展泛娱乐。去年下半年,映客设立了10亿元的内容专项基金用于pgc内容的建设,启动内容合伙人招募计划。另外,映客还推出1V1 PK、多人直播间、狼人杀等语音社交游戏,去年9月上线短视频。映客还在去年9月改变了之前坚持不与公会和主播签约的做法,开放了公会合作试运行政策。
而映客广告方面最大的努力是去年6月份推出映天下商业平台,主要是针对主播的商业化直播业务,并表示这是官方提供的唯一商业合作渠道。就是说,主播要接商家资源,做商业直播,必须通过映天下这个平台的入驻和接单来完成。这表明映客希望对接更多的商家资源,把主播商业直播的控制权抓在手里。业内一直认为,主播红了,经纪公司赚了,而直播平台的盈利似乎不那么容易,映客当时推出映天下这个平台,也是希望借助宣亚国际挖掘B端广告资源。但随着宣亚收购告吹,映天下平台的运作似乎有陷入停滞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