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B站董事长陈睿
B站赴美上市的靴子今天落地,这场年轻人的生意终究摆到了成年人的桌面上。从B站投资人做到董事长的陈睿,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先生。
不幸的是,他似乎总在被质疑。
最初的问题是“你怎么去做B站了?” 。这位70后看起来一点都不“二次元”,他总是留着三七分头,戴金属全框眼镜,喜欢把polo衫规矩地系进腰间,成熟稳重,容易让人想起文化局官员或大学教授。
后来人人都在问“B站如何盈利”,事实上这也是国内视频网站的难解之题,B站也未能例外。估计很快又有人要问“上市以后会怎样?”——毕竟,B站的生存路径在国内尚无先例。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后来居上的B站给苦熬中的视频行业带来了希望,而陈睿本人,似乎也就此成为一个擅长选择、妥协和坚持的创业样本。
壹
如今的一切对于8年前的陈睿来说很遥远。
当时他是雷军的部下,是中关村那家著名劳模公司金山网络的副总裁。那是动荡的一年,外有周鸿祎“忍无可忍、有我没他”的挑衅,内有公司合并重组创建猎豹移动的挑战。
忙碌之间,陈睿发现了B站。
?“当时我顶着巨大的业绩压力,除了每天干活,就只有上B站这么一点乐趣,连续上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当时就非常深刻地感觉到这个产品很特别,因为它会让人有一种沉迷的感觉,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沉迷。”
事实上,陈睿从小爱看《圣斗士》、《七龙珠》、《灌篮高手》,早年加入金山软件后,就经常蹭公司的光纤网络下载动画片看。当然,同事中知情者并不多——在当时语境之下,成年人看动画片是一种幼稚的行为。
B站成为这些幼稚人士的聚集地。这家小网站的体量并不大,陈睿注册时,是它的前两万名用户。
一年后,在杭州一间脏乱差的出租屋里,陈睿第一次见到了B站创始人徐逸。他提前在网上找到联系方式,发出了那封后来改变很多人命运的邮件,并很快得到后者的电话回复。
但那场见面其实谈不上什么激动人心。
当时徐逸刚刚大学毕业,和另外三个人挤在出租屋里。四人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还有一个离家出走的,他们唯一的办公设施就是电脑。
和这些年轻人聊到凌晨3点时,陈睿甩出一个问题:“咱们是想做一个爱好者的社团呢,还是想未来做一家公司?”
“至少像盛大那么大的公司”,徐逸回答得很快。
“那我投资你们吧”,陈睿承诺也很爽快,但他担心徐逸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公司,又追问了一句:“你知道盛大有多大吗?”
“至少得有几座楼吧。”想到盛大在上海张江的办公区,年轻的徐逸脱口而出。这个回答显然让陈睿踏实了些。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年轻人本来就是资深二次元,对用户需求了解很深。
就这样,陈睿投资了B站,并以顾问方式参与公司组建,从行政到会计,都是他帮忙找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贰
在很长时间里,B站都被称为A站的后花园。
创立于2007年的A站是位先行者:大陆第一家知名弹幕视频网站、二次元文化发源地。但它最早只是个人网站,后来又受困于内部派系斗争、服务器故障频发等。2009年,作为A站早期用户的徐逸另起炉灶,创建弹幕视频网站Mikufans,即B站前身。
B站真正被人关注时,已经是2014年。
那年,猎豹移动在纽交所上市后,作为联合创始人的“三号人物”陈睿退出,正式加入B站,后来出任董事长。“当时他们看我的表情,就好像看到我出柜了”。36岁的他,终于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此时的B站已经悄无声息地通过口头传播聚集了大批用户。据陈睿透露,从2011年到2014年,B站用户保持了每年三倍的平稳成长。他由此判断:B站不会是一款小众产品,极有可能成为面对下一代互联网用户的超级产品。
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B站为什么火。
陈睿的答案是:孤独。
事实上,很多人是奔着弹幕上B站的。陈睿曾经描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没事情干的时候,打开B站,看着弹幕飘过,像是很多人一起看一个视频。即使有乱七八糟地骂战,也比冷清清一个人好。”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抱团取暖。他们在弹幕区形成了自己的语系,“此生无悔入XX”、“前方高能”、“车速太快,放我出去”这些独有的表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身份识别的暗号。
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王国就此形成。
失恋的人来找热闹和安慰,“爱国党”在“要让四方来贺”里感受民族自豪感的共鸣,而对胆小的人来说,在B站看恐怖片是相当欢脱的,因为有弹幕护体,笑出声来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