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Arthur McDonald 接受新浪科技采访
新浪科技讯 8月13日消息,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包括Kip 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内的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中科院院士曹春晓、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等诸多中外顶级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共同打造史无前例的中国最高级别智慧盛宴,探讨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描绘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在论坛上,新浪科技有幸采访到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rthur McDonald教授。
近些年来,粒子物理领域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宠儿。对此,Arthur McDonald教授认为,粒子物理吸引诺贝尔奖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年物理界在深入理解世界的运行机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有三四次诺贝尔奖都颁给了与基本粒子适用的标准模型相关的研究。另外,理解微观物理结构与理解宇宙之间也有很强的联系,所以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天体物理学的测量有关,比如宇宙微波背景,对遥远超新星的测量。所以在过去三十年间,除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之外,我们也更好地了解了宇宙的组成、自大爆炸以来的演化过程等等。
可见诺贝尔奖委员越来越认可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突破,他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但另一方面,还有很多诺贝尔奖颁给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如2014年的蓝光LED,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2009年获奖的电荷耦合器件更是为数码相机造成了革命性影响。它的发明者博伊尔的出生地离我的出生地仅相隔200公里。这些诺奖都颁发给了对社会有用的实际研究发明。
聊到中国的粒子物理学领域,Arthur McDonald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粒子物理界做了很多极其出色的实验,比如大亚湾、江门等等。为开展这些实验发明的技术本身也极具创新性。位于中国西部的锦屏地下实验室是全球最深、规模最大的地下实验室。他盛赞了王贻芳等中国科学家在大亚湾实验中极其出色的表现。
他表示,王贻芳等中国科学家以非常直接、精确的手段,对他想了解的中微子性质展开了测量。另外,江门中微子实验也很可能成为世上首个确认中微子质量顺序的实验。这些都是过去十年间所做出的创新,它们使中国成为了粒子物理领域的领军者。现在提出修建的下一代高能加速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将超越欧核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其释放的能量能够产生成百上千万个希格斯玻色子。未来中国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
Arthur McDonald教授认为从他所在的领域来看,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颇具创新力。他透露,目前他正在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合作,力争提高暗物质粒子探测的灵敏度。
提及8月12日发射的太阳探测器“帕克”对分析中微子是否有所助益?Arthur McDonald教授表示,中微子来自太阳中央的核反应。而帕克探测器主要研究的是太阳外层结构,与产生中微子的部位几乎毫无关联。所以帕克探测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风等现象,这对地球非常重要,但和中微子的产生没有太大关系。
最后,Arthur McDonald教授建议年轻的科学家们:“应该放手去做能帮助科研,因为科学乐趣无穷,每天都可能学到新东西。趁着年轻多学些基础的东西,但也要保持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科学领域,以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要想明白自己是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希望将科学投入实际应用、造福人类。总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