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记者 于晗
“京东金融的更名本身更像一种战略确认,之前还有摸索的性质,现在则坚定地认可这条路的价值。”谈及京东金融更名一事,一位不具名的金融研究院资深专家这样向蓝鲸TMT表述。
9月18日,京东金融在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更名为“京东数科”。对于更名,京东金融有关人士回应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集团整体定位。”
回顾京东CEO陈生强今年以来在多个场合的喊话:“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
更名的背后,更像是京东金融在进行一场“去资产化”运动。
只是这场“去资产”运动在众说纷纭的“去金融”与“回归技术驱动”两端,京东金融更靠向了后者。
牌照“魔咒”与“去资产化”
陈生强是在关于京东金融的业务天花板的焦虑中,逐渐勾画出的“去资产化”的企业逻辑。
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陈生强表示“资本决定了你的规模”,他说,如果按照过去的模式走,我们的发展规模上限是考量净资本,跟团队、技术能力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如果走上依靠资本规模拼竞争的路径,只能借助加杠杆的方式做大规模,但杠杆有限,面对大环境“去杠杆”的监管和政策压力,企业在背负杠杆的条件下很容易死掉。
在他看来,中国并不缺一个有着优质技术能力的金融机构,“从整个思考逻辑来说,我不觉得京东应该(继续)去做金融。”
但在外界看来,牌照的缺失更多是掣肘京东金融进行“去资产化”的一个关键。
以蚂蚁金服以及腾讯FIT为例,几乎拥有全牌照,二者在金融科技领域几乎布局整个链条,使得二者足以各自构筑起完整闭环的金融生态。
相比之下,京东金融虽有第三方支付、小贷、基金销售、保险经纪、保理等牌照,但在银行和证券方面两个重要领域缺失,甚至于消费金融牌照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成了京东金融的扼喉阻碍。
一位不具名的金融研究院资深专家向蓝鲸TMT表示,对于巨头而言,核心牌照的缺失意味着牌照间协同效应的丧失,核心客群的资金流、信息流难以在体系内形成闭环,对于数据沉淀的数量和质量均会产生影响,不利于长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反过来影响其开放和赋能的能力。
易观分析师王蓬勃也向蓝鲸TMT表示,由于外部仍延续着强监管态势,监管已经越来越细致,对牌照的要求条件越发严苛。缺乏相应牌照,也就意味着无法开展相应业务。加之大环境的压力,这是京东金融进行业务方向调整以及更名的重要因素。
以消费金融牌照为例,相比那些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非持牌机构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上的难度和压力显然更大,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中心同业拆借筹资。
此外,由于消费金融牌照的缺失,根据银监会的相关监管规定,对于如今京东所推行的消费金融证券化产品ABS上,ABS融资额度也要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京东白条在ABS上的融资额也具有一定的杠杆率的限制。
即使执行“去资产化”,京东金融也并未放弃获取金融牌照的努力。此前陈生强表示,京东金融持有的牌照几乎都是小牌照,如果没有这些,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出于合规考虑所有的事情都做不了。
刘强东之前在达沃斯论坛也表示," 未来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申请金融牌照,拿牌照是为了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压力下转型B2B2C
“就当前的行业环境而言,无论是否拥有核心牌照,开放和转型都是巨头们的必选之路,在必要性上没有差别,只是紧迫性略有不同。”不具名的金融研究院资深专家认为。
“去资产”的目标,陈生强落脚在了B2B2C。
年初的2月4日,陈生强在内部员工大会宣布了京东金融现今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陈生强说“京东金融现在是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B2B2C。”
“B2B2C”,按照陈生强的解释是——“回到京东的核心能力上来,运用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层面,用这个核心能力去做企业服务,为金融机构作服务。”而最终通过金融机构来服务于C端。
“我们从B端收费,而不是我从C端赚钱。”以白条为例,过去的京东金融是通过拥有的金融资产获得收益,未来的京东金融是通过技术和运营服务获取服务费。
在这位不具名的金融研究院资深专家看来,开放平台和B2B2C的模式是行业大趋势,主要的流量型、场景型巨头都在沿着这个方向探索。
但这也意味着京东金融未来的和基本业务盘子都将全部转为ToB,而所有的ToC服务,都将转移到专业金融机构上。
如陈生强此前所说“当一家公司有客户,又有做金融的能力,却放弃赚全产业链的钱,为金融机构做服务,这本身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不是因为别人做科技我们也这么做,我们是经过深刻思考,拷问自己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才决定走这样一条路。”陈强生向记者透露,他花了好久的时间才说服同事们认可他的想法。
此前,自媒体新流财经曾曝光京东金融核心数据:京东金融2017年收入达16.52亿元,净亏20.87亿元,京东白条余额485亿元。
虽然京东金融方面随后回应蓝鲸TMT称,所引用数据不是京东金融集团整体财务数据,不能代表京东金融集团整体经营情况。但透过这份数据也可以管窥部分情状。
即使根据日前上海清算所披露的《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信用评级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金融共实现营收入3.10亿元,净利润0.21亿元,环比2017年末亏损20.87亿元,京东金融直到今年今年才实现扭亏为盈。
易观分析师王蓬勃认为,更名背后涉及的业务调整,显示的是京东金融现有的业务盈利能力不足。
王蓬勃认为,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如今覆盖的场景,对金融科技领域渠道的控制的已经十分强势,二者依托第一电商和第一社交平台所能控制的场景强大,从15年开始,以支付领域为例,只要国家推出相应政策,二者就会迅速反应并做出相应布局,并且以其雄厚实力投入资金抢占场景与渠道,但对于京东而言,其不仅控制的场景有限,而且支付业务也没有大的拓展。
但可以窥见,京东金融正在寻求变化。
今年5月份,有媒体报道,京东金融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明确将2C和2B业务分成个人服务、企业服务两大事业群。并在人事方面做出了重要调整。
7月,京东金融获得130亿B轮融资。自此,京东金融的估值达到1330亿元,两年半时间内翻涨近2倍。并且,此轮融资投资人包括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等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这体现了京东金融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倾向。
名称的变化将京东金融的转型放置在了大众视野之下,无论是相比AT的先天弱势,还是在场景突围站中卡位迟缓。不可否认的是,京东金融的核心资源依然具有优势,内部组织架构梳理以及外部资金的注入也都为京东金融带来新的期待。
但对于未来的京东金融,中小企业供应商(B 端)和数亿消费者(C 端)作为其基本盘,是否能够支撑京东数科的全新突围有待考验。“去资产化”的B2B2C模式能爆发多大能量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