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巨头加注下,金融科技化的关键点在哪?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11 16:00:01

当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见顶,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风口,这一现象在各行各业里不断出现,金融行业同样如此。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最终打破了人们生活科技化的最后一道障碍,正是因为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才让人们的生活彻底地互联网化。然而,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一样,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仅仅只是将金融和互联网简单相加,并未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的元素、环节和流程。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率先垂范,他们通过将人们的理财、支付等方式转移到线上开启了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在看到金融行业背后巨大的流量潜能之后,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诸多势力开始加入到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时代由此开启。以P2P、网络众筹、网络信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不断出现,金融行业开始了从线下向线上的大迁徙。资本的加注,互联网巨头的参与都在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一个以金融行业的去中间化为代表的全新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尽管金融行业的去中间化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是盲目地去中间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金融行业风险的不断被放大。以e租宝、人人贷为肇始点,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了夹杂着爆雷与跑路的“败走麦城”。于是,人们开始思考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姿势,不再一味地去中间化,而是开始用新技术的手段去重塑和再造百年以来的金融体系,以找到破解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和方法。

无论是用大数据去完善金融行业的风控体系,还是用智能科技去提升金融行业的审核效率,新一轮的金融科技化开始更多地深入到金融本身,而不是仅仅只是简单的相加或者去中间化。蚂蚁金服开始强调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京东金融开始改名京东数科,度小满开始强调金融赋能的业务,我们看到一场对于金融行业功能和属性的再度挖掘由此开启,金融行业的科技化同样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进化开启

互联网行业的上半场是一个以流量和平台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要拥有庞大的流量和平台就能够占据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已经见顶。通过新技术去改造行业,从而激发行业更多的发展潜能,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所有行业的逻辑都开始发生改变。在电商进化为新零售的大背景,社交、金融、生活等诸多行业都在开始新的蜕变。一场以产业为主要改造对象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找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实现新的发展成为越来越多投身产业互联网风口的人们的新选择。

以新技术为刀,金融行业的内部顽疾开始被解剖。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互联网化仅仅只是对流量的获取和收割,并未给金融行业本身带来任何本质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是一种结果,同样注定了它的再度进化的必然性。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仅仅只能将金融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对接路径缩短,并不能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所谓的网络信贷、网络众筹、网络保险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其实质依然是传统金融的体系。

对于金融互联网化的这种认识最终决定了入局者们并不能够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只能把互联网金融看成是建构自身生态体系的一小部分。这一点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阵营里的表现最为明显,我们看到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巨头会建构自身的金融生态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想要把用户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而非是要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因此,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巨大缺陷,同样决定了它的必然进化。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以及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不断成为还要传统行业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金融行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主要的改造对象,通过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当中,传统时代的金融体系重新被建构,金融元素重新被加入,金融逻辑重新被梳理,困扰金融行业的顽疾开始找到了解决方案。

挖掘新的功能和属性,金融行业的不再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主要功能是投资、理财和支付。金融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产生的网络信贷、网络保险和网络众筹依然是围绕着人们的这些需求所衍生而来的。我们看到阿里巴巴与腾讯在新年红包的大战以及后来的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围绕着金融所进行的一些金融体系的搭建,其实都是在用金融行业的传统功能来将用户聚拢到自身的平台上而已。

仅仅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金融的功能和属性进一步放大,而不是拓展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的做法无法带来金融行业的蜕变,只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风险不断被放大的发展阶段。当平台本身无法承受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时,所谓的金融互联网化便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风险放大器。于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金融的后半段,以爆雷、跑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乱象开始在金融行业当中不断出现。

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数据功能、监督功能、法律功能开始被更多地激发出来,从而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更加深度和多元的时代。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金融不再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而是开始反哺给外部行业更多的能量,从而促进金融行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金融行业的驱动力不再依靠去中间化来获得,而是开始靠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来实现。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的驱动力是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尽管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盲目地去中间化同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的主要原因所在。

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赋能B端成为一种潮流。所谓的赋能B端其实就是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手段来给传统行业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去改变传统行业本身。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开始用新技术去改造金融行业本身,从而找到破解金融行业痛点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行业的诸多流程和环节开始被新技术、新元素所渠道,金融行业本身从而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看到无论是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赋能,还是以传统银行、证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主动去寻求改变,其实一个靠金融行业本身来改变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

当阿里巴巴全面拥抱新零售、腾讯开始主攻产业互联网,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以流量和平台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落幕,以赋能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行业同样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新的技术去重新梳理金融行业的运作逻辑、改变金融行业的传统组成元素,一场更加深度和多元的金融行业再进化由此来临。

产业互联网业已成风,把握金融再进化风口的关键点在哪?

当产业互联网来临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想要通过加持产业互联网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深陷在互联网金融泥潭之中的人们同样期望通过加持产业互联网来找到新的发展可能性,于是,遵循着互联网巨头们指引的方向,金融行业开启了新进化。那么,在产业互联网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把握金融再进化的风口呢?

关键点一: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深度。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看成是一个概念的话,必然无法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只有真正让新技术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才能让金融行业本身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把握金融再进化风口的关键在于要将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并且真正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组成元素、运行逻辑等诸多方面,这样金融再进化才会有意义。 

我们看到当下在金融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一些新的元素,这些新的元素其实是金融行业的进化走向深度的表现。未来,随着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逐渐深度,金融行业当中还将会出现更多新的元素,从而真正把金融变成一个全新的存在,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所谓的概念。

关键点二:告别去中间化的金融行业运行效率的再度提升。单纯地依靠去中间化的方式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效率提升开始依靠更多的方式来实现。从这个逻辑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效率再提升应当更加关注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上,以此来为金融行业的提升获得新动能。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的内部,他们给金融行业的效率带来提升的方式不再仅仅只是简单地去中间化,而是开始深入到了更多其他的领域里。在这个时代,金融行业的传统元素开始被稀释,传统结构开始被重构,传统逻辑开始被梳理。只有基于对金融行业本身改变带来的效率提升,才能算是抓住了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再进化的关键点,这样的效率提升才有意义。

关键点三: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生活化的程度。仅仅只是将金融的功能和属性停留在金融本身,非但无法带来金融行业的再度发展,反而会把金融行业科技化带入到死胡同。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金融行业功能和属性生活化的程度。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依然停留在理财和投资这些金融色彩浓厚的领域,带来的必然是金融行业发展路子越来越窄。只有将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尽可能多地生活化,我们才能找到有关金融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而非仅仅只是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停留在金融本身,其实质却没有任何新的创新和改变。我们看到的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告别传统金融的功能和属性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

当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见顶,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成为必然。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引领下,人们开始了在拥抱产业互联网道路上的一路狂奔。深陷互联网金融泥潭里的金融行业同样看到了这一发展契机,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风口,一个全新的金融再进化时代由此开启。抓住关键点,打蛇打七寸,或许才是成就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再进化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