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996、裁员不断上演:互联网式的自我救赎开启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7 16:15:01

毫无疑问,当下的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寒冬,此起彼伏的裁员浪潮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从当初的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的996到现在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行业的阵阵寒意。对于互联网公司的裁员,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站在裁员本身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公司裁员说明这个行业正在进入到一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阶段。

对于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来讲,裁员或许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在商业的世界里,或许活下去要比活得光彩更有意义。因此,从这个逻辑来看,裁员或许是抵御寒冬期的正确选择。

单纯地去讨论裁员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现实的意义,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总是可以找出百万种可能来进行裁员。因此,透过裁员,我们去弄清出行业到底病在哪里或许更加重要。对于企业来讲,它可以明白自身在经营上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讲,它可以让个人更加明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怎样的瓶颈。

从这个逻辑来看,我们去弄清楚互联网公司裁员背后的真实原因或许要比仅仅只是讨论互联网公司裁员更加重要。通过找到互联网公司裁员的真实原因,我们可以找到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根本问题所在,并且真正将企业的发展带入到正常的轨道里。

裁员不断,互联网行业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有关互联网公司裁员的话题便不绝于耳,更有一些公司未来让员工主动离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强制996的、有锁定公司账户的、有连夜搬家的……这些裁员的方法除了让我们见识到了企业的招数之外,更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席卷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寒冬期的来临。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互联网行业一直都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行业,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前台妹子的高颜值、创始团队的超级豪华都在告诉我们互联网行业的风光无限。然而,随着互联网红利的结束,特别是以资本为主导的驱动方式的落幕,互联网,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于是,裁员开始出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寒冬期。

那么,作为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互联网的“病”到底出在哪里?裁员是否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呢?我们首先来看,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互联网公司裁员潮的发生?

资本供血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纵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资本在其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助推,就没有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正是由于资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模式都是to VC的发展模式。

通过迎合资本的偏好,不断“创新”出所谓的商业模式;为了满足资本的需求,不断获取流量;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不断进行疯狂的补贴;为了讲好故事,不断对创始人进行虚假包装……以资本为圆心的发展模式,最终让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失去了自我,更加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他们的发展基本上是靠资本供血的方式来维系的,他们的发展与其说是考虑消费者的消费痛点不如说是在投资本所好。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讲故事、讲模式、讲颠覆,实质性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博得资本机构的一笑而已。

尽管资本供血式的发展模式可以让初创型的公司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将企业自身的发展停留在资本层面上,而不去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那么,一旦当资本供血不济或者是投资机构的偏好发生变化之后,公司的发展便会面临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供血式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它仅仅只能将企业的发展扶上马,但是即使是有些投资机构扶上马还送了一程,一旦资本不断供血,公司发展立马就会出现问题。

以烧钱、补贴为代表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公司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确立规模优势,在发展早期通畅会采取烧钱、补贴的商业模式来推动。滴滴如此、摩拜如此、美团如此甚至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同样如此。

不得不说在流量红利期,依靠烧钱、补贴的方式来迅速抢占市场的做法是非常可行的。然而,等到流量红利见顶的时候,如果继续烧钱、补贴,不但无法获得海量的流量,而且还有可能让公司事物探索切合实际的商业模式的机会。

一味地烧钱、补贴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企业成本的不断增加,我们看到一些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如此,以美团、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同样如此。当企业的发展依靠烧钱、补贴来维持的时候,企业的成本和产出必然面临一个入不敷出的情况。当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勒紧裤腰带的时候,裁员现象便会发生。

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改变。早些年,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是看重市场规模和份额的,并不会考虑企业本身的自我造血的能力。

只要互联网企业可以讲出足够打动投资机构的故事,投资机构便会砸钱给他们。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疯狂地拓展业务,进而不断搭建团队,甚至有些互联网公司把团队招聘员工的数量看成是一个考核指标。这就造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面临未老先衰的问题,组织臃肿,效率低下让依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早早地就患上了大企业病。

这种一味地投资,不求回报的做法显然是不可维持的,当资本不再进行投资和供血,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便会开始遭遇挑战。那些在资本供血期被招聘过来的员工便开始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透过这一轮的裁员潮,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表面上看,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异常寒冷的冬季,实际上看,其实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的表现。当资本不再为互联网公司供血,互联网公司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而当自我造血的能力尚不奏效的时候,或许通过裁员来缩减成本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然而,仅仅只是裁员的话并不能够真正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正如为了缩减成本而进行996会导致磨洋工的现象出现一样。互联网公司想要真正摆脱当下的发展困境和难题,除了裁员之外,或许更加应该深度思考并找到有关自身未来发展的更好的出路。

后资本时代,互联网企业如何走出寒冬?

可以说,当下正在经历的席卷整个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潮其实是资本驱动的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失败的表现。随着资本不断进行盲目投资和供血,互联网公司除了进行裁员短暂性的缓解自我发展过程当中的痛点和难题之外,更加需要找到后资本时代的发展模式,才能让自己真正走出寒冬。

增强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于资本的盲目依赖。我们都知道,一个能够进行自我造血的公司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寒冬,华为、苹果、三星、阿里、腾讯等公司就是他们的代表。虽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公司的经营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由于这些公司自身的自我造血的能力足够强大,因此,他们即使是在寒冬期依然可以获得相对较为稳健的发展。

当资本投资逻辑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真正能够让互联网企业走出寒冬的正是企业自身的自我造血能力。通过公司的自我造血,这些互联网企业可以弥补由于资本退潮带来的空白,真正让公司渡过最艰难的时期。

另外,通过增强公司的自我造血的能力,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之外的全新模式,从而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真正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减少对于资本的盲目依赖,增加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或许才是互联网企业渡过最黑暗的时期,真正迎来明媚的春天的关键所在。

打破传统模式的枷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我们看到造就当下很多互联网公司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流量思维和平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随着流量见顶,依然依靠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投入和产出比的不协调,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互联网公司发生困境的原因所在。

当资本不再看中这种发现模式,互联网公司为了继续赢得资本青睐,必然需要改变这种以流量和平台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打破以流量和平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而将发展的聚焦在其他的模式上,或许才是摆脱当下互联网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

不再唯流量至上,不再依赖平台,而是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产业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方面,只有这样,互联网企业才能真正摆脱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巨头和资本都在加持的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都是未来的发展风口,我们可以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这些方面来破解当下的发展困境。对于广大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或许这些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才是经过互联网时代的积累后真正应该发力的地方。

优化自身的业务,不断提升现有业务的造血和盈利能力。其实,互联网时代衍生而来的诸多业务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当有一部分业务都是相当有用的。在这个大背景下,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资本寒冬的关键遭遇如何优化自身的业务,并且借助这些业务提升自我造血和盈利的能力。

我们看到的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裁员其实都是保留那些真正能够盈利的部门,裁撤掉那些无法给他们带来盈利的业务,从而让公司的盈利和造血占据上峰。

当资本后时代来临,我们或许应该优化自身的业务体系,保留那些真正能够给自身发展带来动能的业务,剔除那些无法给自身带来盈利的部分。只有通过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带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公司的自我业务不断成熟,不断给公司供血,我们才能将摆脱当下的寒冬,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如果深究导致当下裁员潮的根本原因,或许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的溃败才是导致这种原因出现在根本原因所在。何谓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说白了就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摆脱对于资本的盲目依赖,真正将企业自身的发展带入到以企业自我造血和盈利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才能真正告别寒冬,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