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连富士康的活儿都干不来 郭台铭吐槽大陆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弱 部长回应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网摘 发布时间:2017-03-20 09:31:04
在论坛上,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首先向工信部部长苗圩吐槽,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对此,苗圩指出,“我想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我们逐渐把这个短板补起来"。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3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3月19日的论坛上表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在苗圩看来,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不过,创新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苗圩认为,如何充分地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制度环境还有待改善。

  有意思的是,据央广网报道,在论坛上,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首先向工信部部长苗圩吐槽,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对此,苗圩指出,《中国制造2025》有11个配套性的文件,其中有一个就是“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我想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我们逐渐把这个短板补起来。”苗圩表示,如果没有一批掌握了高技术实操的工人,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也是一句空话而已。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相关要求,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苗圩表示,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首先要完善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弥补创新链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充分依托企业来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创新中心的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的应用示范,破解行业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这方面的难题。”

  苗圩认为,加强制造业发展动力和机制转换、发展模式的转型,关键在于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而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记者发现,2017年2月14日,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文件,旨在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介绍,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努力打造高校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

  在苗圩看来,除了加强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外,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还包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等。

  扶持激励政策还有待改善

  苗圩表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创新的短板和弊端。

  “从扶持政策上来看,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门槛高,制造业企业受惠面偏小。”苗圩说。

  而在激励机制层面,苗圩认为,如何充分地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制度环境还有待改善,有利于人才、信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并高效配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月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博世集团联合发布了《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下简称《工业4.0》)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接近35%,但中国的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自主创新弱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企业4.0》指出,中国制造业尚缺乏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产业综合体,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龙头企业尽管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较为突出,但缺乏同时兼具各种能力的顶尖企业或者产业综合体,导致在全产业链、全环节上推进工业4.0的能力仍然欠缺。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