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路资本除了热衷共享经济外,还将眼光投在了以“无人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项目上。现在状况是,“无人店”技术还不够娴熟,问题频发。而且失窃率要比有人店要高。同时,将便利店改造成“无人店”的成本也非常昂贵,而且缺少了人工服务,反而划不来。
继共享经济之后,披上AI外衣的无人超市项目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近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没有收银员,无需排长队、东西买完就能走。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之后就可以购物了。
与此同时,马云又在上海开设了“无人店”。今年6月初,一家叫“缤果盒子”(BingoBox)的无人收银便利店登陆上海,号称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机构跟投。
事实上,“无人店”这类项目早已是国内外资本角逐的对象。2016年,瑞典就出现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且手机绑定信用卡支付的无人便利店Nraffr。去年下半年,日本便利店巨头罗森成为首家采用这一技术的企业。此后,日本7-11、全家等五家大型便利店都宣布将引入该系统。
就连马云在海外的老对手亚马逊也在去年推出了Amazon Go便利店,在技术上更为先进,采用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以及传感器、图像分析等多种智能技术。简单来说,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是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
其实,国内除了马云开始青睐于“无人店”外,还有娃哈哈也宣布要打造“无人便利店”,那么资本大佬们为啥要布局AI(人工智能)领域呢?对此,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巨头们并不是为了做零售而作无人超市,无人超市作为巨头们零售布局的一部分,关键还是在于数据的攫取,通过用户的零售数据,可以做很多的文章(比如,大数据征信、精准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