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观点认为,一刀切的息费红线并不合理,许多被贴上“高利贷”标签的平台纷纷“喊冤”,认为当下消费金融各项成本太高,如果要求年化利率低于36%,则无法盈利。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保险公司的加入,正好带来了一个规避政策风险的新“渠道”。
“现在保险公司已经在很积极地和消金企业合作,转变费用了。”一位知情人称,具体是通过借款人购买保险后,保险公司向消金企业返点,“这样就把费用洗白了,合情合理。”
也就是说,将部分费用转嫁到保险费上后,再由保险公司与消金平台约定返点,拉低消金平台明面上的各项贷款高费率,保险公司分得利益,消金公司借此“洗白”。
无独有偶。日前,已有媒体报道过部分P2P平台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洗白”。
“但这种手段只能通过意外险等常规险来操作,而不是履约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履约险要求保险公司承担其并不擅长控制的金融风险,一旦借款人不正常还款保险公司就要赔付,如果仅为解决消金平台的高息问题而配合做履约险产品,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过高,动力不足。
但如意外险这种常规险,当借款人出现意外,才会向消金平台资金方赔付被保险人的欠款,骗保的代价大,风险相对较小。
“这种常规险保险公司做得更久,风险把控能力更强。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消金平台合作获客,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更有利的。”
那么,把费用转嫁给常规险就真的天衣无缝了吗?用保险费“洗白”的模式能坚持多久?
其实,很多从业者的心里都没有底,只是希望在下一轮洗牌来临之前,能够勉强过渡。
于是,有人观望,有人付诸行动。
结语
“保险+消费金融”的未来,在监管收紧的大环境下,就像风中烛火,摇摆不定。
一边是履约险举步维艰,一边是常规险在铤而走险。
也许新鲜血液的加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找到为消金行业注入活力的的最佳方式。
“保险+消费金融”不仅是两个企业的合作,也意味着两个不同的行业,在尝试着将优势互相结合,一旦成功,就可能产生出1+12的效果。
数据、获客、风控技术、资金、产品——还有很多个可能的方向,等待创新者去开启。
任重道远,但来日方长。
尽管大胆地创新,也请保留几分理性。
商汤科技拿下28亿巨额融资:人脸识别与欺诈团伙,正展开一场攻防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