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察界7月13日(孟玲)从O2O到共享经济,有一个明显的痕迹:线上开始遇冷,线下开始复苏。
大量的线下项目出现,有砍掉传统门店业态的自助服务,有打着共享名号的分时租赁,有把收费的线下服务免费后试图盘活线上的产品。它们在风投的青睐下,赚足了风头,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1 -
一个大屏幕,两个话筒,两个高脚凳,一间“不足2平米的可以唱歌的透明房子”。你在里面声嘶力竭吼着《离歌》,无论玻璃墙外的路人觉得多么尴尬,你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就是歌手,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最近几个月来,在商场里、影院旁,突然出现了很多这种电话亭式的“迷你KTV”,将原本几百平米的重资产KTV,分解成一个个胶囊般的单体,成为一款为迎合年轻群体、收割碎片化时间的“神器”。
“神器”有多神奇?
据艾媒咨询显示,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将达到31.8亿元,较2016年增长92.7%。未来两三年,迷你KTV的市场体量可以达到50万间以上。
市场如此火爆,资本当然闻腥而动。今年2月,唱吧宣布投资咪哒数千万元人民币;第二天,友唱也宣布获得了友宝在线6000万元的增资。
在资本的催熟行动下,友唱、咪哒、WOW哇屋、聆哒等迷你KTV运营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短短一年时间,迷你KTV运营商就达到上百家之多。
和共享单车不同,迷你KTV看似面向大众,其实是一门to B的生意。目前迷你KTV主要有两种收入形式:一种是硬件销售,直接向加盟商出售“迷你KTV”设备;另一种就是直营,用户付费唱歌。
我们拿第二种来算一笔账。
首先,一台迷你KTV设备成本为2万元,一线城市每月商场租金大概是1000~2000元,加上安装费、服务费、网费和保洁费,一年的成本在5万元左右。
在曲库版权方面,迷你KTV是参照传统KTV标准按包房来收费。根据音集协发布的《关于2016年卡拉OK著作权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公告》,全国各地区每天每个KTV包间收取的版权费,在8~11元不等。虽然听起来上万台迷你ktv投资很大,但这些成本被转嫁到了加盟商每台每月300~500元的服务费里。
基于地段和客流量的差异测算,一台迷你KTV日收入约为200元,双休日可达300元,收回原始成本只需5个月左右,可以说,看上去真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
- 2 -
虽然迷你KTV表面上看,的确是一门好生意,但是现实实在是有太多太多问题。
我们重新来算一笔账。
以友唱为例,北京地区单曲收费8元,15分钟收费20元、30分钟38元、60分钟58元,但这个价格就像打车一样会实行动态浮动,高峰时间会上升1.5倍。以“60分钟58元”的迷你KTV套餐为例,这些钱通过团购的方式,可以在非高峰时段的普通KTV欢唱3个小时,哪个划算傻子都会算。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那就是用户的“复购”问题。很多企业把最初用户尝试性的流量作为指标,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但实际上用户有时候只是贪图一时新鲜,并不能最后形成高频的消费。
所以,迷你KTV可以5个月回收成本,这个理想很丰满,相当值得怀疑。
目前迷你KTV主要还是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后,可能面临和摩拜、ofo一样的问题:报废率高。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目前一些城市单车的损坏率高达20%,车牌号被毁,车座、脚蹬被卸下时有发生,被网友戏谑“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而迷你KTV没有设置门禁,且不能从内部上锁,作为公共物品,存在被用户破坏或者霸占空间的可能性,难免会有人恶意剪掉话筒,或者拆走座椅,甚至破坏点唱系统,毕竟人性难以控制。
而其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空间狭小、隐蔽性不够、歌曲更新缓慢、部分机器卫生条件有待提高。一个老用户吐槽:“我们准备唱歌曲时才发现,椅子前面的小圆桌有个吐了痰的卫生纸,当时就不想在里面待了,感觉特别不干净。”
喝完水的瓶子、用过的纸巾和嚼过口香糖等,一些被遗留在迷你KTV内的垃圾,虽然有工作人员清理,但这些工作人员往往也是兼职或是物业清洁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清理员。和滴滴打车一样,这也折射出共享经济艰难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