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方案》,要在3年内完成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保险经营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方案》主要的信号还是防风险,即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他认为,对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进一步重视风险防范,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行业此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风险问题,这有利于行业的长期稳健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强调防风险,可能会影响行业的业务增长与规模。
他指出,《方案》中的一些监管措施可能会使行业原来存在的隐形风险显性化。例如,现金流风险,主要是此前一些资产驱动负债的公司,由于业务受限,现金流入减少,而满期与退保等现金流出增加,一些公司出现了净现金流为负,且金额较大,公司的持续经营成了很大的问题。
对于风险防控与处置工作,《方案》明确了要防控和处置少数问题公司风险,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置方案,有序可控化解少数问题公司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变为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方案》同时提出,由保监会国际部负责对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问题久拖不决的外资保险公司采取更有效的监管措施,防范风险扩大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击违法违规保险经营活动方面,《方案》提出,要坚决打击违规出资和违规股权交易行为。集中整治入股资金不实、关联关系不实、股权代持、提供虚假材料等问题,对相关机构和责任人依法从重处罚。
第一财经发现,郭树清指出的“股东甚至把银行当作自己的提款机”现象同样存在于保险行业,是亟待整治的重大金融风险之一。
2016年,保监会为了防止保险公司成为股东的提款机,已经出台《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做出了要求。
但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会通过股权代持等行为规避《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于持股比例的限制要求。此次印发的《方案》针对股权代持行为提出了监管意见。指出,目前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在股权代持方面动作较多,因此将对中小型保险公司产生一些影响,但对规模较大的险企来说影响不大。
朱俊生表示,不管是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这些情况在中小险企中出现的可能性大些。股东资质穿透性监管后,对此前有违规业务的险企确实影响较大,“最近关于增资的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也表明要追溯以往,倒查回去。”
例如,1月11日,保监会对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发《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内容显示其公司股东泰山金建担保有限公司在2012年增资申请中,违规代持股份,以非自有资金出资,保监会决定撤销对此前增资的批复。
此外,新年伊始,保监会还出重拳规范明股实债问题,1月5日发布的《保险资金设立股权投资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重点在于规范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股权投资计划的业务,切实防范保险资金以通道、嵌套、明股实债等方式开展股权投资计划业务。
朱俊生认为,之所以会产生明股实债现象,主要是此前的股权投资计划主要面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实体经济,融资主体实质上是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它们不仅关心融资成本和期限,更关注资金的结构性功能。对地方政府而言,比较大的压力是资本金的来源,一些险企在市场竞争中迎合融资方(地方政府)对项目资本金的需求,愿意以股份的方式投入资金,但基于风控的考虑,又不愿意作为股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