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认为,2018年将是消费金融的分水岭,也会成为消费金融的风控元年。在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之际,真正比拼风控的时刻已经到来。对整个金融行业而言,风控是核心能力,而互联网大数据叠加央行征信数据,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提升风险区分度,也让人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大数据将没有征信记录的人群纳入信用体系,扩大了个人信贷的市场基础。大数据实现了用户信息厚度的积累,社交、电商、搜索、LBS等用户互联网行为数据以及央行征信数据、公安数据、法院数据、航旅等合作平台数据共同构成征信的数据基础。
《报告》指出,对于有征信人群的信用评估提升精度;对于无征信人群实现信用评估,使得个人信贷能够进一步服务于没有被传统征信体系覆盖的人群,如务农人员、新入职员工、从事临时工作的打工族、收入较低的蓝领工人,实现真正的普惠。
推动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自2015年起,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不再限于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加工层面,更加着眼于人工智能生态布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
与此同时,在金融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对于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也越来越明确。十九大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目标”。
近期,一行三会规范整顿现金贷、发布资管新规,持牌经营成未来业务开展的前提。监管机构正迅速调整监管思路与方法,从“施令者”转变为贴近智能金融生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借助金融科技促进监管效率提升,共同推动创新领域的立法立规。
在监管方面,《报告》建议由机构监管转为功能监管。“金融科技从支付、结算、信贷等领域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金融创新,单方面的机构监管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报告》强调,智能金融监管需要在推动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报告》表示,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实现有效监管。例如,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很好感知金融风险态势,提升监管数据收集、整合、共享的实时性,有效发现违规操作、高风险交易等潜在问题,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此外,《报告》还提出,监管可以尝试创新手段,允许一定程度的“试错”。如借鉴“沙盒监管”,在现有领域通过局部放松推动创新,对于新业务形式有条件地包容,审慎设立某些新兴业务的门槛,推动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再比如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把行为按照信用进行正负分类,允许正信用的一类行为,负信用的一类行为则杜绝,而不是根据主体判断监管准入。负面的行为一旦发生,可使用严格的成本收益方法追究,以保证这类行为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