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3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设定为6.2785,较上一交易日小幅调升31个基点,为连续第三日上调,并再次刷新2015年8月11日以来新高;3月29日,由于隔夜美元有反弹,人民币中间价下调261点报6.3046,但截至下午记者发稿时,美元对人民币已经报在6.2893,较开盘价持续大幅走升。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皆稳定在汇改以来的较高水平。
两年半后,人民币重回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的高点,且美元/人民币已经一段时间维持在6.3左右的水平,交易员普遍认为美元指数即使未来小幅冲高,除非出现危机,否则中长线积重难返。
“我们持续看空美元,人民币今年有望维持强势,美元指数可能跌破87(现90.036),欧元对美元年内预计将达1.32(现1.23)。目前美元疲软已超过大多数基于短期利差模型的预测。我们认为这表明美元资金流出已成为主要驱动因素,投资者继续多元化美元资产。 ” 渣打全球宏观策略兼外汇利率研究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部一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我们整体趋势上继续看空美元,近期美元指数或看至87~88,看多欧元以及部分高息新兴市场货币,下半年美元的跌势或大于上半年。”
当然不少交易员和分析师也称,不少人直到最近才开始相信美元可能持续走弱的看法,此前人们仍认为税改、加息等可能导致美元飙升,但相比之下,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都开始考虑收紧货币,美国却处于经济扩张期,未来形势并不利于美元。当然,看空美元这一观点的风险在于美国通胀大幅飙升,或出现危机。
人民币回到“811汇改”时
2015年8月11日发生的市场变动令人记忆犹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被大幅下调1136个基点。随后,央行发布公告称,自该日起,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完善。
2015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次被大幅下调1008个基点。同时,人民币在岸市场价格也连续两日下跌,恐慌情绪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低冲击至6.5948,贬值幅度合计下跌近3%。
2015年8月13日,作为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改变后的第三个交易日,中间价继续大幅度下调,报6.4010,较上日的下调704个基点(跌幅1.1%)。离岸市场开盘报6.4653,较前一日收盘价6.4616微跌0.05%。
三个交易日过后,形势暂时稳定,不过此后汇改并没有停步。2015年末,中国央行宣布了按国际贸易加权编制的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指数),指数参考了包括欧元、澳元、墨西哥比索等13种与人民币直接开展交易的货币的表现,这也被称为“双锚制”,即中间价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上日收盘价和上日中间价的价差,占50%权重;二是维持一篮子汇率稳定要求的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化,同占50%权重。
2017年5月末,“逆周期调节因子”正式亮相,美元、一篮子货币和逆周期因子“三国演义”,共同决定人民币中间价,同时也发挥了引导汇率预期的作用,防止羊群效应,人民币汇率逐步企稳。
从2017年四季度开始,央行相关部门已经逐步退出借逆周期因子“干预”中间价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在稳步上升中保持双向波动的态势,并持续至今。
近期,外资行对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还显示,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更为稳定。同时,本周一开始人民币突然大幅上涨,在3月27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6.24整数关口,创“811汇改”以来新高。
嘉盛集团首席外汇分析师黄俊对记者表示,人民币本周的大幅上涨,受到了主次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是美联储3月加息并未改变美元下跌趋势,美元指数受阻于90整数关口,并遇阻下跌,在本周一美元指数创出了近一个月新低。此外,在上周末,中美贸易战缓和,中美两国有可能在贸易方面达成和解协议,人民币在周一市场开盘后重新受到了市场的亲睐。
未来,机构普遍认为,人民币或将难以大涨,也难以大跌,将呈现双向波动的特点。
美元中长期积重难返
近期,美元持续下挫,美元指数更是无法站上90以上,加息、税改等推动力看似都无法奏效。
从技术面来看,美元也在破位。嘉盛集团研究主管James Chen告诉记者,“技术面来看,美元指数现正交投于长线低点88.50区域不远处。自3月初跌离91.00阻力区域后,指数曾试图突破下降中的50天均线,但未能保持上行动能,此后跌回均线下方。在看跌情绪和下行压力很可能继续的情况下,除非有重大积极消息或数据发布,否则,美元或将进一步大跌。下一即时看跌目标落在提到的88.50区域支撑,也是近期多年低点附近。如继续下破且长线跌势继续,则目标随后看向87.00附近。”
强美元周期持续多年,似乎市场已经忘记了,在金融危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元指数始终维持在70~85的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