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中国巨大、尚待开垦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势不可挡的金融开放进程,去年以来,外资基金、资管、保险等金融机构明显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表示,今年,金融业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确保落地,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眼下,几家外资金融集团不仅在中国设有合资公司以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陆续在去年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WFOE)。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博鳌演讲中,特别提到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合资险企叠加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资金融集团意味着什么?他们又将如何开拓中国市场?
近期,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宏利金融集团(Manulife,下称“宏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瑞宏(Roy Gori)。作为加拿大最大的金融集团,该集团旗下的宏利人寿保险和中化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合资组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在中国还设有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和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宏利投资。
高瑞宏对记者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险、财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一是绝对增速,二是低渗透率,目前仅不足5%的消费者有保险产品,这就是机遇。”
数据显示,中国的保险市场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增长,保险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66万亿元。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前六大保险市场,但中国的保险市场仍被认为是不发达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全球排位均在40位以后。
随着中国2001年签订WTO协定,中国设立了对外资保险公司放开中国市场的官方时间表。由于保险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较长一段积累时期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点,一般寿险公司平均需要6至10年才能实现盈利,财险公司也需要3至5年。这就需要保险机构的股东有长期投资的理念和财务实力。外资险企受政策限制和股东经营理念的差异,在华规模扩张的速度慢于中资险企。
不过,外资险企也在不断谋变。高瑞宏告诉记者,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赶上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变革步伐,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将更加赋能健康保险业。在理赔、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植入数字化战略,将助于提升客户体验,助推健康养老保险供给侧改革。
过去两年来,中国的保险监管不断趋严,高瑞宏也认为监管趋严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外资险企提供了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
此前,保险业连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集中举牌、激进投资等乱象频发,少数保险公司甚至通过虚假出资和虚假增资,追求快速扩张。2017年以来,监管层不断加强对保险公司股东监管等公司治理规范,严监管重锤接连落地;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监管层又落地一纸重磅文件——《中国保监会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专项行动的通知》,直指人身险销售乱象。
对于外资险企而言,多元资产配置能力跨越了周期的考验,高瑞宏表示,通过集团在中国的布局,希望将宏利金融的资管能力拓展到中国市场,增加竞争优势。
近期,首批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宏利投资将在中国发掘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提供给中国境内外机构客户,“包括公开市场和另类资产解决方案,”高瑞宏称,未来也会考虑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除此,外资金融机构看重的还有中国方兴未艾的养老金市场,宏利投资预计至2030年中国养老金市场规模有望达6万亿美元。截至去年9月底,宏利投资管理资产总额达到1万亿加元,旗下宏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3830亿美元。
截至目前,数十家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并先后发行了多支股债产品,包括先锋(Vanguard)、富达(Fidelity)、安盛投资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瑞信(Credit Suisse)、香港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