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IMF最新发布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IMF认为,尽管当前全球流动性环境仍然宽松,但未来货币紧缩已经是大趋势,对于过去几年因加杠杆、信用扩张而积聚了脆弱性的国家,应该要利用当前的窗口期降低自身脆弱性、防范风险。
此外,IMF花了大篇幅分析了中国的影子银行。IMF表示,中国银行系统规模高达250万亿元,达到GDP的3倍, 而其又与表外投资工具紧密相连,投资标的包括银行存款、债券、非标信贷资产等,这些未受到充分监管的投资工具对过去几年推动中国信贷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在金融机构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投资网络。IMF认为中小银行风险敞口较大,因为这些投资工具占到了它们总资产的1/5~1/3。
不过,IMF也肯定了中国过去两年去杠杆取得的进展,并认为2018年即将推出的资管新规将重塑中国资管行业,“除了限制投资工具的杠杆率和复杂程度,银行还将逐步‘缩表’,打破刚性兑付,有效地将一半的类存款产品转为类似共同基金的形式。”IMF同时提醒称,中国银行业未来仍需应对资本金压力。
资管新规重塑行业
4月18日,接近监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资管新规正在走内部程序,没有听说推迟,具体将于4月底或5月初推出。
此前,有境外媒体报道称,因在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加剧之际,决策者的重点转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已推迟公布资管新规。“此消息是空穴来风。”上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
IMF认为,资管新规将重塑中国行业全貌,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市场规模据称百万亿元。此前第一财经也报道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有不少修改,主要是让新规更严谨更有操作性,但大原则不会放松,例如打破刚兑、实行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等内容。“新老划断”的过渡期应该会有适当延长。但核心不是延长多少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将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变相的账外经营不能再继续了。
IMF此前就在其评估报告中表示,中国的银行在利率仍受管制时,通过创新发行理财产品来满足储户的收益率要求,理财资金被投向债券和非标准化信贷资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日趋复杂,融资期限显著缩短。
同时,各种嵌套、通道等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例如证券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与银行发行的类似产品(如理财产品)受到不同的监管。“这种复杂性部分源于监管套利,即相似产品受到不同监管,而在一些情况下风险发生转化,就使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难以‘看穿’。”IMF提及。
为此,资管新规强调了去嵌套、去通道。业内人士也认为,嵌套和通道其实是分成三种不同的目的:1、监管套利,即纯粹为了规避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或避免资本计提,这类应该坚决取缔;2、投资交易目的,由于资管行业参与者的行业身份同,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准入,为了实现投资交易的目的,不得不借助通道。如果新规能给予各行业公平的待遇,通道也就自然没了;3、投资专长不同,因此可能需要借助MOM和FOF,来拓展自己投研能力所不及的资产,或投向无法进入的海外市场,这类通道未来仍可能会存在。
眼下,为了应对资管新规,中国各家上市银行理财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2017年全年,五大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总体仍在增长,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规模下降明显,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降幅更是接近20%。不仅如此,随着资管新规的日渐临近,银行更是寄望于成立资管子公司,独立经营理财业务。
银行仍存资本金压力
IMF也认为,尽管中国去杠杆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尤其是银行同业、理财、表外等影子银行乱象收紧,这就使得资本压力凸显。
IMF提及,积极的一面在于,监管收紧降低了银行对高风险、短期融资的依赖度,理财产品规模下降,降低了银行脆弱性。中小银行短期融资规模开始下降,中国银行业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敞口增速从2016年的80%大跌至2017年的不足20%,银行持有的同业资产也大幅下降。
不过,IMF认为,风险在于,银行对于投资工具敞口仍然较大,且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下降,未来非标回表等压力可能加剧资本金压力,多数中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压线”,拨备前利润也在持续下滑。
此外,随着监管的收紧,货币市场利率急剧上升,导致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走扩,对于信用资质较差的发行人尤其不利。同时,中小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其对于短期非存款融资的依赖度仍较高,小银行的短期批发性融资仍较流动性缓冲的规模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