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下称《报告》)。《报告》称,在多年极低利率和波动中累积起来的金融脆弱性可能会使前方的道路崎岖不平,并使增长面临风险。
除了传统的金融资产和风险,伴随去年以来加密货币和首次代币发行(ICO)的无序发展,全球央行对加密货币的研究加快,究竟该如何定性加密货币,加密货币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何种益处及新的选择,存在哪些风险,该如何监管,该如何趋利避害,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否是更好的选择?待解的问题层出不穷。
IMF过去也曾多次针对加密货币及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发布研究报告,在最新的《报告》中,IMF再次探讨了加密货币。
《报告》称,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有可能提高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效率,但加密资产受到欺诈、安全漏洞和运营失败的影响,且牵涉到非法活动。目前,加密资产似乎并未造成金融风险,但是如果它们的使用更为广泛却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那么就可能导致这种风险发生。
加密货币尚不足以挑战法定货币
2017年,比特币在达到2万美元峰值后,陷入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行情,同时,ICO也创造了无数个一夜暴富的新贵神话。这些都让加密货币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头条明星。对其性质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的讨论也相继展开。
目前,各国在加密货币的定性上观点各异,主要有三种:一是可以将加密货币作为数字货币用来支付;二是将比特币定义为“商品”,可以交易;三是将比特币定义为洗钱、金融诈骗的工具,坚决抵制。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但在日本,日本内阁于2017年正式签署的《支付服务修正法案》承认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手段的合法性。
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部门对加密货币可能也有不同的定性。在美国,各部门对于加密货币的定性都不尽相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认为加密资产是一种商品,国税局(IRS)认为它们是财产,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其采取个案处理的态度,此前曾叫停部分ICO项目。
在IMF看来,加密资产有结合传统货币和商品的潜在益处。如同法定货币一样,它们或许可以兑换其他货币,用于支付、价值存储。作为投资产品,尽管其能力依然受到纪录短、监管不确定性和市场基础设施较原始等因素的影响,但加密货币有可能能够使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也可以带来更高效的市场基础设施。
但IMF也坦言,加密资产虽被“吹捧”为新的资金形式,但还远远不能完成货币的三大基本功能。
IMF指出,虽然加密货币可以用来存储价值,但其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却很有限,加之波动性较高,使其无法成为可靠的记账单位。
正因为如此,虽然红遍全球,但现阶段,加密资产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占比实则非常有限。
IMF介绍称,加密资产的总市值不到G4国家央行合并资产负债表的3%。其中,前三大数字货币——比特币、以太坊和瑞波币分别占加密货币市值的47%、15%和8%。因此,加密货币目前对法定货币或货币政策执行所构成的挑战尚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虽然2017年加密货币的价格暴涨让人们回想起次贷危机、科技泡沫、郁金香泡沫等历史上的投资泡沫,但IMF的分析显示,风险调整后的加密货币收益在中期内并没有显著超过主流资产的收益。加密货币的夏普比率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在过去三年的风险回报率相对接近,低于投资FANG(脸书、亚马逊、奈飞、谷歌)的收益率。
IMF还发现,比特币与其他资产类别相关性较低。根据IMF的测算,比特币与其他资产类别之间的无条件相关性在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几近于零。即使在近来的波动期,相关性也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因此,比特币能够被用于多元化投资。
“随着更广泛的采用和技术改进,一些加密资产可能会更好地履行货币的功能,从而给法定货币造成竞争压力。”IMF称。
金融体系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过,IMF也警示,加密货币的急剧增长可能对未来的金融稳定构成风险,因此需要监管机构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