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批驻村干部包括金融机构白领,告别繁华都市,割舍对家庭的挂牵,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整日穿梭在田野山间,奋斗在扶贫一线,把希望带给了贫困地区的人们。
任超便是其中一员。2016年初,中国太保寿险十堰中支公司与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结对扶贫,从此拉开了坎子山村的脱贫攻坚战。作为该公司员工,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任超,不顾自己身患糖尿病、岳母住院治疗等困难,主动请缨,担任十堰市驻坎子山村扶贫工作队员。他备足了药品和生活必需品,踏上了驻村的征程。
第一财经记者见到任超时,58岁的他已在坎子山村扎根一年多,且升任驻村第一书记。任超的脸上早已晒得通红,俨然成了地地道道的坎子山村人,他总喜欢以“我们村”作为话语的开头。
地处陕鄂交界大梁山中的坎子山村,从十堰市驱车要两个小时高速和两个小时山路。深山交通不便,干旱缺水。虽然村里修了水窖,但冬天水管结冰,村民还是不得不花一上午的时间到最近的县城搬水。如何帮助环境恶劣的村子走出贫困,是任超心中的头等大事。
“起死回生”的玉米
“头顶金银山,脚踏米粮川,玉米杆子能挑水,洋芋堆成山。”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坎子山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那时该村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然而如今曾经的优势消失殆尽,因为不通路,当地土特产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贫困”成了坎子山村的代名词。
据了解,除了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外,坎子山村还是十堰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也是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全村平均海拔1540米,最高处牛头岭海拔1799米。区区15平方公里面积,只有耕地1318亩,而山场却有24000余亩。辖内有5个村民小组,152户521人,其中回族87户248人,回族人口占全村的48%。
来到坎子山村后,任超迅速开始了走访村民、建档建册、查漏补缺的工作。半个月内,他走遍了公司对接的17户贫困户。“家里几口人、是否养了牛和羊、房子怎么样、劳力强不强、有无读书郎、有无病怏怏、种了几亩地、有些啥家当、家庭收入怎么样……”任超手里经常拿着一本红色的民情日记,对每一个贫困户家中的情况,对记者如数家珍。
在完成调研后,任超总算发现了一个突破点——玉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坎子山村,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农作物只有玉米、土豆和包菜能成活,别的都不行。最要命的是,村子缺水情况十分严重,每年只有8月份到10月份的雨季,村民才能攒一些雨水,用来维持一年的生活。
不过与华北平原地区一年两季的玉米不同,坎子山村的玉米一年一季,日照充足,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该村种出的玉米颗粒大、金黄饱满。“高山玉米生长时间长,口感更好。”任超对记者表示。
去年任超向中国太保寿险湖北分公司汇报了村里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村民销售难、种植玉米不值钱的难题,省公司推出了“玉米订单”包销50万根玉米的项目,将之作为2017年20件实事之一。“我们在全省有四万多名营销员,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任超说。
原本一根鲜玉米只能卖0.2元,太保寿险的采购价按照高于市场价的每根0.6元收购,预计村民种一亩玉米地可以赚2400元。
鲜玉米的整个销售环节通过坎子山村合作社统一完成,成本包括向农民的收购价0.6元,加上采摘、收储、包装、物流等各项支出,每根鲜玉米最终定价2元。“如果按照50万根的规模计算,除了农民增收、合作社赚钱外,还能预计结余十万元,我们的计划是将结余一次性投入坎子山村,用于玉米加工再扩大生产。”任超介绍。
合作社还为新产品设计了洋气的包装,并起名“魏书记”鲜玉米。魏书记是坎子山村的老村支书魏登殿,他也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被村民称为当代“愚公”,是湖北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杰出代表。
太保的包销为坎子山村玉米种植解决了销路问题,公司还帮助村里新建了玉米加工厂
合作社为新产品设计了包装并起名“魏书记”鲜玉米
一条可持续的扶贫路似乎找到了。山上的积雪融化了,玉米种植地的地膜也都覆盖上了,任超欣喜地看到坎子山村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