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施工工地,工人们争分夺秒抓紧施工。本报记者 饶强摄
本报讯(记者 吴东)昨天,站在新建冬奥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旁的安监台上,北京市国资公司副总裁武晓南一边俯视着繁忙的工地,一边向记者介绍工程进展情况。目前这座场馆地下结构工程已经完成了八成,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在效果图上看到的22根“冰丝带”就能在大家眼前飘起来。
昨天,记者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这座冬奥场馆之所以有“冰丝带”的美称,就是因为它精巧独特的外部造型。“冰丝带”实际上是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而成,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同时,丝带本身就是幕墙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用3360块玻璃拼接出的自由流畅的椭圆形曲面,经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不论是向内的曲面还是向外的曲面,都采用了同一个曲率半径,镶嵌到双曲马鞍形的场馆主体结构上,十分美观。而场馆的这种独特造型,又和同场馆内部的功能息息相关——外形凹处下面是冰面,而凸处下面则是看台及其他设施,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室内减少能耗。
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也创下了亚洲之最。由于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也就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为了减少届时大量观众散热对冰面的影响,国家速滑馆的设计对气流组织进行了精心排布,观众席和冰面实现了温度、湿度分区,观众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的同时,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却能根据冬奥会比赛的要求进行精确控制,为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提供保障。
武晓南手指示意图说,国家速滑馆冰面的外圈,是国际标准速滑赛道;在紧邻标准赛道内圈还设计了一圈赛道,这是专门供运动员训练用的;冰面中心部分,是两块标准冰球场。这些赛道和冰球场,构成了一个搭积木式的标准布局。另外,因为采用了单独控温,如果仅使用一块冰球场地,这块冰球场是能够“搬到”中央看台的前方的,从而方便与观众互动。
武晓南说:“赛时利用好,赛后好利用,在国家速滑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比如,将一些临时建筑安排到地下,既省下了在赛时搭建帐篷的成本,还能防寒避风,赛后这一区域则变成停车场和其他附属设施。
按照规划,2022年冬奥会后,国家速滑馆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多功能冰雪中心,不仅可以举办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项目的比赛,还将成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好去处,这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办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