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菜市口地铁站附近的广阳谷城市森林中,市民正愉快散步。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一片林子,如果没有鸟儿的啁啾,没有松鼠的嬉戏,没有蜜蜂、蝴蝶的翩跹飞舞,是否还可以称得上生机勃勃?在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超四成的今天,这样的追问,不管是专司造林的园林部门,还是热心生态改善的专家学者、普通市民,都越来越多。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正在进行。这次工程一个标志性变化,是首次在造林技术导则中浓墨重彩地提出了“丰富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廊道”“构建生命共同体”等绿化造林理念,并且在操作细则中细致到如何为蝴蝶、蜜蜂、刺猬、松鼠等小动物配置相宜的花草灌木,预留充沛的水源地以及适宜栖息、筑巢、繁育的林间场所,都有具体的技术规定。
“这是北京市绿化造林理念的一次变革。”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70年来,北京的绿化从初期的“绿起来”,到中期的“美起来”,现在已往“活起来”转变。也就是说,在实现“绿和美”的基础上,要让林子变得更有生气。
之所以称之为标志性变化,是因为过去不管是追求快速变绿,还是追求景观靓丽,很大程度上还是立足于人的视角,为的是人的舒适和便利;把小动物的生存需要纳入造林的技术考量,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理念突破。
这样的转变不是突如其来。早在10年前,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营建中,就有堪称“先锋”的尝试。奥森里有一座横跨北五环的廊桥,是连接公园南园和北园的唯一通道。和常见的钢筋水泥桥面不同,这座桥上遍植树木花草,和公园林地无异。按照设计师的理念,这座廊桥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游人通行,还是小动物们的迁徙通道。
生态廊桥的效果怎么样?“我在桥上见过野鸡,其它像昆虫类的、爬行类的小动物,经常能看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林工程部主任王军说。另外让她惊喜的是,本来在桥这头栽植的地被植物高山紫菀,其籽种经过风力传播,渐渐地在桥那头也长出了绿油油的一片。经年累月之下,生物廊道的作用渐渐显现。
10年前的先锋理念,现在已经化作首都园林绿化的广泛实践。从去年开始,以“近自然”为理念的城市森林首次在北京核心区露面。在车水马龙的菜市口、新街口等地,树种繁多、高矮参差的“野意”植物群落,引来了猫头鹰、斑鸠、蜂鸟蛾等动物盘桓栖居。
随着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启动,师法自然、力求生物多样性的绿化造林理念在更大范围推广。今年,市园林绿化局出台的《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提出,造林地块或与原有林地连接后面积超过300亩以上的区域,每100亩应设置1处鸟类等动物的食源、筑巢场所,每处面积不少于4亩。具体什么样的植物配置,可以吸引什么类型的动物,技术导则中还附有推荐列表,涉及的动物有大山雀、花松鼠、池鹭、蝙蝠、刺猬、翠鸟、碧凤蝶、中国林蛙等上百种。甚至如何为刺猬、蜥蜴等小动物提供便利的筑巢条件,都有详细说明,如“利用整地拣出来的石块来堆置石堆,要求石块大小不一,自然堆放,可以夹杂草团、土块。当地石块不够时可以不堆成土堆。石堆或土堆每个场所不少于1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高度不低于0.5米。”
按照计划,今年本市将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3万亩。上述绿化造林新理念将在延庆康庄等重点造林地块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