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环球主题公园杂填土资源化处置项目现场。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北京通州,备受瞩目的环球主题公园工程正在建设。但一年多前,工程还在为250万立方米的“脏土”而犯愁。
一份前期地质勘测报告显示,环球主题公园4平方公里的场地内,有约250万立方米杂填土,土壤中深埋着杂草和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从工程质量上说,“脏土”达不到场地承载力、总沉降、压实度等一系列指标要求。
只能挖土。可挖出来的土又如何处理?
传统办法是填埋或堆放。但250万立方米的土,可以在35个足球场上堆起10米高。如此巨大的土方量,既难找空间,运输过程中也可能遗撒。更关键的是,挖空了这么多土方量,怎么去找足够的素土来回填?
“能不能现场把这些土筛选出来,挑出可利用的就地回填,剩余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提出了这个主意,但国内当时还没有先例。从2014年建工资源成立开始,这家公司就引进日本的技术,琢磨着如何在国内落地。
2016年,业主方和施工方开始磨合这个点子,最终敲定在公园的施工现场建造中国第一例杂填土资源化处置生产线。这是一个国内从未实施过的方案:现场建设临时处置生产线,杂填土不外运,现场即可就地变身再生骨料和还原土,然后再用于场地内的土方回填。
“脏土”原地变废为宝的关键是设备。日本虽有设备,但国情不同、建筑垃圾的品类不同。照搬设备不仅贵,而且还水土不服。于是,技术团队从头做起,自主研发和设计生产线,从东北开始一路向南寻找生产线上需要的每一件设备。
毫无经验的国产设备,能吃透国内建筑垃圾?当然不是。建筑垃圾大小不一、成分不一、粘稠度不一,设备里的每一个零件都要不断调试,才能更精准地筛分。
更关键的环节是调试。北京建工资源公司董事长王琦敏拿出了北京和上海建筑垃圾报告,细到每种成分的占比都有,这让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颇为吃惊。此前,还没有哪个部门有如此细致的统计。
王琦敏能拿得出来,是因为从2014年开始,技术团队查遍了京沪两地各大工程的建筑垃圾情况。两年时间,仅靠技术人员手刨,就筛分了400吨建筑垃圾,摸出了本地建筑垃圾的真实底细,才能让这条生产线设备最终适用。
当时,技术团队专门做了次回填试验,分别选用买来的天然素土和现场筛分再利用的还原土、再生骨料进行填垫。经第三方检测,还原土和再生骨料填垫的地块承压能力达到160千帕以上,各项指标优于天然素土,完全满足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的建设要求。
随后,生产线开建,2017年初投入运行。8套预处理系统和一套建筑垃圾处置系统成为生产线上的“核心处理器”。现场操作时,杂填土倒进生产线上,初步分离为土与建筑垃圾;粒径40毫米以下的还原土直接装车用于现场回填;挑出来的建筑垃圾则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系统,经过两级破碎、三级筛分、多级分选,最终再利用为再生骨料。
为了避免二次污染,整个过程采取了高标准的除尘降噪措施,工艺设备全封闭,并在粉尘点配置了布袋除尘系统,为破碎设备配备隔音房,实时监测噪音。时间长了,经验丰富的现场管理人员甚至通过噪声超出标准的异常变化便可判断设备该如何进行调整。
目前,生产线预处理系统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9万立方米,杂填土的资源化率最高达到97%。繁忙的时候,每天约有两千辆渣土车往返。投产至今,已经累计完成180万立方米杂填土处置,相当于节省了260多亩埋深10米的土壤资源,这比传统置换回填办法省了三四成的费用。
紧接着,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工程上的先进经验开始在北京多地推广。去年,朝阳区孙河建立了全国第一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昌平、平谷等区域的棚改项目也先后落地资源化处置设备。去年,本市就地处置建筑垃圾200万吨,今年预计就地处置的建筑垃圾将达到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