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大健康产业 浙江卫健开出数字健康管理良方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4 08:43:17

  【天极网IT新闻频道】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达到16万亿。

  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这意味着“创新”将是引领健康产业发展的灵魂。

  用创新突破健康产业发展的难题,民营企业浙江卫健科技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大健康产业发展仍有挑战 需要创新意识

  新兴产业,有机遇也有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副组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医学科技促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树强,日前在2017长三角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短,规模很小,企业的研发力量非常薄弱,缺乏有竞争力产品、技术;产业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分布不均衡;健康人力资源缺乏。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主席于小冬,在2017(第二届)中国大健康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要处理好做强做大和做精做细的关系,还要注重跨界与多学科合作,做好产业布局的同时积极与国际接轨。

  美国留学归国创业的浙江卫健科技CEO林伟华一直从事大数据研究,他认为,国内大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和“健康中国”一首一尾跻身国家战略,健康领域迎来大发展契机。作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

  在浙江,健康产业已经确定为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

  林伟华说,所谓健康产业,目前多指“大健康”的概念,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统称,浙江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多元办医、商业保险、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旅游和文化服务以及相关支撑产业等8大领域。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平在2016浙江国际健康产业峰会上表示,这8大机会不仅是未来浙江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口”,也将是浙江建设国际化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领域。

  “大健康产业分门别类较多,但是我们认为基础还是在健康管理,如何将健康管理做精做细,做大做强,需要沉下心,用创新的思维去破题。”林伟华认为。

  以需求为导向 数字式健康管理的破解之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2013年数据显示,慢性病人已超过三亿,每年死亡人数占到全年的80%以上,慢性病在中国已经提前井喷,而这患病群体中,年轻人的比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十年间,由于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减肥不但是减重量,更重要的是减脂肪。

  每年的5月1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该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顶层设计中,鼓励建立健康大数据平台,要求加强慢病管理防控,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由肥胖引发的多种慢性病涉及人口众多,延续时间长、情况复杂、治疗累积费用高、具有频繁的健康辅导交流、跟踪服务管理等特性。”兰州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王玉说。

  林伟华作为曾经的美国海归数学、计算机、金融三学科的交叉学科博士,认为互联网与大健康的结合,都要遵循各自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研究慢病特点以及国内外的成熟的管理方式,我们发现,慢病管理需要数据高频跟踪、辅导方案个性化、营养干预精准化、动态检测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型。从用户的需求端入手,由此我们的研发团队提出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大健康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变啦APP、脂老虎健康减脂技术等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模型后,慢病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从受众面最广的肥胖领域开始介入。”林伟华说。

  脂老虎健康减脂技术能帮助公众从日常认知中区分“减肥”和“瘦身”,甄别“减重”误区,了解‘减脂’和‘饿瘦’的本质区别。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