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孙女莹莹顺利地在东门实小报上名了,学校好离家又近,她每天上学都很开心。”从永春来市区务工的徐阿婆说起这件事总是乐得合不拢嘴。莹莹正是鲤城区教育惠民政策的受益者,是随迁子女“有书读”“乐读书”“读好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围绕“打造显特色有内涵的全省首批教育强区”,鲤城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创建教育强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首要任务,科学确定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
0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着重向江南新区倾斜
鲤城区教育经费严格落实“三个增长”法定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上争外引、社会支持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全区教育事业投入占民生领域投入比重近一半;积极推动争取上级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助教,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2015-2017年共争取上级教育发展资金8935万元,社会各方捐资5800万元,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3024万元。全区教育经费安排重点向江南新区倾斜。近两年来,江南新区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扩大校园面积1.44万平方米。2017年新增学位5500个。
02、空余编制向教育倾斜 多元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2015-2017年期间,鲤城区每年空余编制均向教育倾斜,用于新教师招考,共补充小学幼儿园新教师148名,有效缓解教师紧缺的压力;重视顶岗教师待遇,将每人每月工资从2200元提升到3000元,并按劳务派遣的方式为顶岗合同教师办理五险;通过小片区内教师校际交流、岗位竞聘交流、青年教师跟班交流、骨干教师协作交流、管理骨干挂职交流、指导服务支教交流等六种形式,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大力实施校长、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共有市级以上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118人,共有108名教师近年来在部级、省、市优课、微课比赛中获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市第一。
03、践行教育惠民 外来工子女就学“零拒绝”
在保障辖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鲤城区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鲤城就学“零拒绝”,并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
除了构建和谐班级,鲤城区还通过具有闽南特色的校本课程让随迁子女认识泉州,通过举办外来工子女夏令营等让随迁子女感受鲤城人民的关爱,深度推进融合教育工作,让他们“乐读书”;通过政府补助、完善助学贷款政策以及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等办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如实施江南新区义务教育学校免课本及作业本费政策等,让随迁子女“读好书”。
04、组团式小片区管理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鲤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推行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方案》,在各组团和小片区内推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管理模式。成立首批区级名师工作室,设立泉州七中名师工作室,由区财政每年划拨5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等举措,学校办学质量在相互促进中明显提升,家长强烈的择校愿望得到有效缓解。
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稳步提升。置换复办泉州七中初中部,开智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将泉州市艺术小学并入百年老校鲤城区实验小学,把朝晖小学并入百年老校通政中心小学等,有效扩大了优质学校办学规模。此外,鲤城区积极尝试“委托管理”,探索“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如新步小学委托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管理,鲤城区第三实验小学委托通政中心小学管理等。
鲤城区打造“教育强区”成绩单
2012年,通过全省首批“教育强区”省级试验收;
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区”;
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
2014年初,被教育部督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2016年初,成立鲤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2017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2017年通过“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省级评估;
市级以上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118人;
开展教育科研课题31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3个;
在全市率先举办中小学生新年音乐会;
近三年,鲤城区学子获得省级艺术类比赛荣誉184人次,获得省级体育类比赛荣誉8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