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8日电 近日,中国银监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银监局”、“北京市文资办”)正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京银监发〔2018〕5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北京市明确“四个中心”定位以来,北京银监局和市有关部门共同出台的首个明确金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从强化文化金融政策引领、搭建文化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助力培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内容创新、优化文化金融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打造可复制的首都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多方联动建设首都文化金融良好生态圈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支持政策和监管导向,积极推动首都文化产业相关工作有机融入到北京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践之中。
首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迎来战略机遇
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文化金融业务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末,辖内商业银行文化创意贷款余额1637.1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14亿元,增长8.56%。辖内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特色化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北京地区各银行自主设立的文化金融特色支行已超过30余家,针对不同类型文化产业提供50余种金融产品。如北京银行成立了文创金融事业总部,并在北京设立2家文创专营支行和13家文创特色支行,创新发布业内首个IP产业链文化金融服务方案“文化IP通”,推动了传统银行融资服务向“融资+融智”的转变。
与此同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以金融强化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激发产业活力,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与金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共同作用将首都文化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优化相关制度安排
《意见》明确提出若干支持政策:北京银监局、北京市文资办将会同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文化金融发展相关担保体系、风险补偿制度和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顺畅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将通过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搭建文创企业融资大数据库,加强对文创企业融资服务统计和分析;将联合制订文化金融特色机构认定标准,实施文化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并予以正向激励。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贴息政策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也是政府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金和配套综合融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激励措施,为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展文化金融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有助于商业银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同时,通过建立银、政、企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联动机制,将进一步完善首都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丰富文化业态、推动文化“走出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布局
《意见》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先将金融资源投向重点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工程、重点文创领域等。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新时代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发展。
支持世界遗产和北京老城保护、修复和改造。以支持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结合北京各城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北京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及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建设,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聚焦北京 “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有序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将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以可复制的成功模式辐射带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
《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凭借自身与政府、行业协会、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优势,将特色机构探索建设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平台,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模式,及时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实现金融产品开发与落地、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监控、风险补偿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整合和增值服务。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发挥平台优势,配合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以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带动全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