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池梦蕊)在北京,没听说过史家胡同的人恐怕不多。史家胡同不仅历史悠久、建筑规整,而且名人辈出。仅近几十年,这里就走出过许多文人墨客,也聚集过众多艺术家。现如今,这条古意十足的小胡同仍然向世界展示着老北京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去史家胡同博物馆找回老北京记忆
从史家胡同口步行而入,大约三五分钟,就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门口。作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对130个院落进行了微缩复原,设有史家历史、人艺摇篮、近代教育、兰芷偕芳、胡同名人、时代记忆、怀旧生活、实际新姿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胡同声音”。
史家胡同23号院微缩复原模型。 人民网孟竹 摄
“这是我们史家胡同23号院,这个院子260年前到现在格局没有变,进去之后跟‘穿越’似的。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就是按照现状做的,现在已经把它列为文保单位了。”,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指着一座微缩复原的四合院说,“这是个三进院,后边还有个小花园。我们前两年设计周的时候把这儿开辟出来作为展区,被评为北京最美的四合院,特别受欢迎。”
展厅里,门墩、抱鼓石、汉白玉井圈等胡同物件, 有不少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物件。但要说史家博物馆里最有特色的展厅,那当属时代记忆展厅。
老物件见证了老北京胡同的点点滴滴。 人民网孟竹 摄
时代记忆展厅中以童趣、生活、生意三个版块重现了当年的胡同生活。发黄的老照片、小人书、座钟、收音机等百姓家庭中的老物件见证了老北京胡同的点点滴滴。“你看这个,这是我从居民院废物堆里捡出来的!”李哲指着展台内的一个旧的日式马蹄钟告诉记者。
“很多人来史家胡同博物馆最想探寻的就是胡同声音。”李哲说。走进胡同声音展厅,带上耳机,叫卖声、自行车喇叭声、哨鸽声,仿佛坐上了“时光机”,一下子穿梭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胡同......
胡同文创社 居民动手记录胡同变迁
走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大门,紧挨着的就是史家胡同文创社。史家胡同文创社是用曾闲置的40平米储物间改造而成,也是朝阳门街道主办的公益机构。
胡同路牌、书签、布艺包......店内的商品都是带有北京胡同和街道特色元素的衍生纪念品,最吸引人的当属一块块历史气息浓郁的“瓦片画”。文创社社长马牧思介绍说:“店内的明信片、杯子上的图画,都是胡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看和买,您也可以坐下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一块属于自己的瓦片。”
史家胡同老居民张迎星用画笔在瓦片上绘制胡同的变迁。 人民网孟竹 摄
45号院垂花门的“华丽变身”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前院和后院之间一般都有一道非常讲究的大门,这道门就叫垂花门。小说中常描写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所说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可以说,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最为华丽的建筑构件之一。
史家胡同45号院,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原来是民国时期天津木斋中学一位女校长的旧居,格局基本完好,但年久失修,尤其是垂花门严重破损。“原来的垂花门太破旧了,每次路过都担心掉下来东西砸着人,特别危险。”在45号院住了多年的居民周桦说。
为了修复史家胡同45号院垂花门,街道引入专业古建修复团队,行家们通过3D扫描仪测绘,从残损的建筑中,推测制作复原图,再根据漆片颜色确定垂花门原有颜色。
现在,院内的垂花门已经全部修缮完毕,保留了门墩、台阶石、门簪等原有构件,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在修好啦,天天看着心里面就敞亮!”周桦说。
改造前后的垂花门对比鲜明。
现如今,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北京城里,史家胡同老北京的生活元素与新时代完美交融,它以自己饱含文化气息的独特韵味,诉说着历史,书写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