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2600余条有效举报信息;仅2017年,有效举报就达600余条,平均每个月50余条,有效率达95%——这是一个网络监督志愿者交上的答卷。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郝然。
“初中刚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很多复杂的操作看一遍就会,后来学校电脑出问题都找我修。”说到自己的光辉过去,郝然的脸上显现出一点小得意。
在那个21世纪三大必备技能还是计算机、开车和英语的年代,他率先掌握了其中一项重要的技能,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接着说,“上大学后,我的电脑能力飞速提升,开始尝试自己作网站。大概是2001年,我做了一个看电影、听音乐的网站,每天有七八万IP的访问量,还得了某个网站评选的全国十强呢。”郝然自豪地说。
的确,在互联网刚刚接入中国的那些年,有很多人率先开启探索之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为日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郝然或许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自嘲地说,“我现在经常想,当时要是坚持做下去,我会不会也能成为一个互联网大佬?哈哈。”
天生我材必有用。冥冥之中,命运似乎对郝然另有安排。
大学毕业后,郝然先后在国内三家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2013年,郝然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虽然不在互联网一线工作,但他对互联网的热爱丝毫未减,每天工作之余,他就投入到网络举报工作中来。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是中老年人在应用互联网时最集中的两个领域,微信不仅成为中老年人最主流的通讯工具,还被视作表达情感和维系社交的互动平台。这一现象同样也显现在未成年人网民中,不同的是,除了微信,未成年人可选择的网络平台种类更多。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部分未成年人和中老年网民因对网上谣言、诈骗类信息的免疫力较低,极易被骗。郝然皱着眉头说,一些信息极具迷惑性,给网络举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不久前,郝然迎来了他的新身份——爸爸。
他说,“成为爸爸后,每当看到负面信息都会想,如果我的孩子看到该怎么办?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每每想到这儿,就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举报才行。”
他说,“作为一名网络监督志愿者,要及时掌握互联网发展动态,全方位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危害较大的信息,坚决零容忍。”
郝然感慨道,“互联网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新的信息总是源源不断涌现;而网民就像一艘艘小小的渔船,一个人把握方向总是很难。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用我们的‘火眼金睛’不断提高发现力,筑好网络‘防火墙’,我们的网络空间就会越来越清朗,网上不良信息的恶劣影响就能降到最低。”
8年来,郝然共举报2600余条有效信息,仅2017年,有效举报就达600余条,平均每月举报50余条,有效率达95%;举报的内容丰富,涉及低俗和淫秽色情类信息、时政类有害信息、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类有害信息,以及违规新闻标题等多种类型。
这是郝然作为一个网络监督志愿者交出的成绩单。
看到这份成绩单,郝然自己都不敢相信。“有那么久吗?我都不记得了。”
谈到成为志愿者的初衷,他说,“当时自己可能就是一时心血来潮,也可能是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热爱互联网,希望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净化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举报工作早已成为我的习惯,会一直坚持下去。”
8年来,郝然多次参与举报中心组织的专项举报活动。一次特大暴雨后,网上出现了一些不实传言,其中有一条称“十渡某村附近有个巨大水坑已淹死四五十人”。看到这条信息后,郝然立即判断这可能是谣言,经多方求证,确定为谣言后立刻举报。该谣言被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大范围恐慌。
说到如何判断谣言,郝然说,“这可能是多年的积累,看到一个新闻,要先考虑是不是符合常理和逻辑,不符合的很可能就是谣言。不要被作者牵着情绪走,越是渲染的内容就越不真实。”
郝然坦言,作为一个80后,很荣幸见证并参与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仅仅依靠举报是不够的。互联网应该是造福人类的发明,不应该成为不良信息的集散地。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希望人人都提高网络素养,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