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怀古 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演出现场。 于志强摄
人民网北京4月9日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
今年正值《牡丹亭》作品问世420周年,西城区第二文化馆值此传统节日之际,举办“踏青怀古 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诗书礼乐艺术团的艺术家们担任演出。
此次活动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原则,通过对传统昆曲《牡丹亭》曲牌的工尺谱重新整理,译成适合古琴的减字谱,并在每个琴音之间进行“进退往复、吟猱绰注”艺术处理的基础上,再搭配昆曲独特的艺术唱腔和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琴歌艺术表演形式。
“踏青怀古 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演出现场。 于志强摄
《琴赏牡丹》将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两项优秀艺术——“昆曲”与“古琴”首次结合起来,带领着现场观众再次梦回那妙音缭绕的“柳杜”情深中。当晚,琴者、歌者与文化讲述者共同融汇出一场炫彩梦幻的“牡丹亭音乐”视听盛宴。传统文化也不再是简单地复古拟古和固步自封,而是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风采。
“踏青怀古 琴赏牡丹”琴歌艺术音乐会演出现场。 于志强摄
当晚,琴者、歌者与文化讲述者共同融汇出一场炫彩梦幻的“牡丹亭音乐”视听盛宴。演出再现了古代文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的同时,也用现代文人的视角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风貌。通过文化学者现场讲述,意蕴悠远,精美绝伦,让观众从琴声中感受到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让老百姓欣赏真正的中国艺术,感受古典人文高雅艺术气息,传达出立体、全面、生动的“中国式”文化精品,更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这个“中国古典文化符号”。
演出现场观众座无虚席,他们中有专家学者、古琴爱好者、外国友人、音乐爱好者、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也有对古琴完全陌生的、想来体验感受古琴音乐的年轻人。对于熟知《牡丹亭》的观众们来说,是一次思想层面的深度对话;对于初涉《牡丹亭》的观众们,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通过文学解读引导人们欣赏琴歌,又通过琴歌吟唱带领人们体味文学——“音乐使语言更美丽”——这样一种“国艺演说”的舞台形式,赢得了现场观众们高度赞许。(徐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