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5日电 作为北京唯一采用上海里弄石库门样式的两栋建筑,经过疏解整治促提升,华康里、泰安里目前正在逐渐恢复百年文物原貌。记者注意到,拆除过程中,为防止对文物造成损伤,城管队员全程手工作业。
华康里位于西城天桥地区香厂路小学北边的华严路上,西起板章路,东到仁寿路,保留着民国初期“新市区”建设风格的牌楼和建筑。从今年3月底拆违至今,这里超过百年的门楼已经完全显露出来,“华康里”三个金色大字清晰可见。5月底,拆违工作将全部完成,未来,这里将进行文物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并且作为天桥演艺区的配套建筑焕发新生。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大家为了做饭方便,放煤气罐方便,自己搭建了一排煤棚和储物间,就把外面给盖上了。”在华康里住了60多年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多年来,除了华康里三个字还勉强可见外,整个门楼都被违建堵严了。
这里整体建筑群采用的是青砖灰瓦。南边一栋东西走向的二层小楼为“门脸房”,从楼中的拱形门洞往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目前,这条主干道两侧还残留着尚未拆除完毕的小违建,宽度仅1米多。
据介绍,这片建筑是民国时期建造的老房子,建成时间为1914年到1918年间,已有百年历史,当时是屯兵驻扎用的排子房。整个建筑当年采用的是北京城很少见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式建筑。区别于一般民居“二四墙(240毫米厚)”建筑,这片建筑多采用的是“三七墙(接近370毫米厚)”甚至“五零墙(接近500毫米厚)”,墙体厚,样式新颖、结实耐用。
西城区天桥街道城管执法队负责人王震告诉记者,拆违开始前,城管联合西城文委等部门确定了108处违建,面积662平方米:“为了保护文物原貌,避免拆违过程的损坏,我们都是采用人工,没有上机器。”王震说,在遇到与文物墙体粘连、搭挂的情况时,工作人员都是一块砖一块砖拆除的,拆除后设置护栏、挡板等顶住原墙,防止文物出现坍塌。
天桥街道城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拆违促提升方面,将按不同区域性质进行整治。对于原来宽的胡同,拆除违建后,准备实施居民自治停车,其中包括香厂路、留学路等4条路拆违后,施划停车位218个。文保区泰安里、华康里、宜兴会馆三个区域,除对文保单位本体拆违,还要延伸到周边3到4条胡同。文物主体修缮恢复原貌,其它拆除的外围进行规划促提升。
城管科的负责人介绍说,天桥还有13条胡同街巷做拆违整治促提升工程。另外街道还要打造一条慢行系统路,鹞儿胡同、铺陈市胡同等4条胡同将成片式建设精品胡同。
截至目前,天桥街道已完成拆除违建60处,共计4000余平米。接下来,街道将启动进一步违建拆除工作,预计五月底将完成拆违80处,约8000平米。
据了解,华康里的拆违工作将于5月底完成,后续将按建筑原貌进行修缮。西城文委主任孙劲松告诉记者,民国初期,北京南城一带曾向上海外滩学习,建立了一片所谓“新市区”建筑。按现在的范围大约在香厂路、仁寿路、仁民路、留学路、永安路一带。除了华康里,附近的泰安里也正在进行拆违修缮。
此前,西城区对区内181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2处文物进行了普查登记。华康里就是其中之一。去年,西城文委加大实施“十三五”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在推进之前已启动的17项文物征收腾退项目收尾的同时,一次性启动了包括华康里在内的15处文物腾退,整体腾退进度达到85%,华康里原有住户117户,到腾退奖励期结束,腾退了108户,比例近93%。
孙劲松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腾退保护工作力度,力争让其尽快恢复历史原貌,未来结合天桥演艺区的发展,为之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成为天桥演艺区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