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池梦蕊)去年9月,东城区崇外街道运用“互联网+环境整治”工作模式,建立了由指挥运行后台和手机APP终端组成的崇外街道“环境卫士”信息化指挥运行体系,组建了“环境卫士”志愿队伍,实现城市环境共建共享。记者今天从崇外街道了解到,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崇外街道街巷长、环境理事会成员、小巷管家通过“环境卫士”APP上报问题案件10098件,其中已处理完成结案的案件9780件,结案率96.9%。
街道环境问题分三级 多方参与共治共管
崇外街道共有34条街巷,每条街巷设置街巷长1名,目前已全部持证上岗;以主要大街为中心,共成立了13个环境理事会,成员241人,实现了街巷全覆盖;依托环境理事会成员开展"日巡、周查",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案件,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转机制。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目前从社区、物业、居民和驻街单位中招募的"小巷管家"已经由最初的243名发展到现在的403名。
东城区崇外街道副主任、西花市大街街长肖华强介绍,街道把城市治理问题分为环境秩序、市容卫生、违规经营、交通秩序等10大类,38个子项。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问题(比如小广告、自行车乱停放等)占城市管理问题的50%以上,由小巷管家和理事会成员发现立即解决;二级问题(比如违规地锁、违规牌匾等)约占城市管理问题的30%,由小巷管家发现上报后,街巷长牵头,环境理事会和执法部门配合解决;三级问题(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约占城市管理问题的20%,由小巷管家发现后,街巷长牵头环境理事会成员做工作,指挥部组织执法力量统筹解决。
通过问题三级过滤机制,一方面实现了多元参与共治共管,提高了问题发现的广度和处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综合有限的执法力量,集中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的工作目标。
“考核+积分” 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去年9月,崇外街道根据地区实际设计制定了街巷长工作考核办法、环境卫士小巷管家积分管理办法和崇外街道志愿服务商户管理办法。
肖华强介绍,对于街巷长的考核采取与实际结合,定量考核的方式,对所管辖街巷实行外部监督扣分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分相结合,每月对街巷长进行考核排名。而对小巷管家的考核则采取主动发现和主动解决问题给予积分的形式,通过"环境卫士"APP自动实现积分累积,发现问题积1分,解决问题积2分,利用积分可以到辖区35家志愿服务商户兑换代金券和打折券,提高了小巷管家的工作积极性。
对专业部门的考核方面,由街巷长对城管、城建、工商、环卫等专业部门,在每次协调办理的案件中给予满意度评价,综合相关案件的评价每月通报各部门排名情况,确保街巷长在协调调度中各部门积极配合履职。
推行积分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居民积极参与
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小巷管家"王紫是街道的“金牌”环境卫士,在过去的9个月时间里,她发现或参与的街道环境治理案件多达900余件。“有一次我在巡逻的时候,发现工行门口的配电箱损毁严重、锈迹斑斑,里面的线路已经裸露。银行里的客人有很多在门口抽烟,烟头不灭就走了,当时还是秋季,风比较大,很有可能把烟头刮进配电箱里,非常有安全隐患。我发现后用APP拍照上报到了百街千巷指挥部。上报后第二天早上,巡逻的时候发现破损的地方已经挡上了,当天下午再去看的时候已经换新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只用了两天。”王紫一边演示APP操作流程一边告诉记者,“有了这个APP非常方便,身边的环境问题上报后处理的也很及时,一般1-2天就能解决,最多也不超过4、5天,真正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了。”
除此之外,积分兑换的方式也充分调动了辖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记者今天在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的积分兑换现场看到,50分可以兑换一袋900ml的金纺柔顺剂,200分则可以兑换一瓶2kg的蓝月亮洗衣液。“积分奖励制度推行后,激励居民更愿意为社区做贡献了。”王紫告诉记者。
目前,东城区崇外街道“环境卫士”信息化指挥运行体系已经运行9个月,由街道自主研发的"环境卫士"手机APP,实现了"发现问题-派遣问题-处置问题-监督反馈"案件闭环处理系统,建立起街巷长、环境理事会成员、小巷管家、专业执法部门的有效联通,探索出了一个城市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崇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