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今天上午,北京市发布了新一轮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区域传输占三分之一,区域传输对PM2.5年贡献率有所上升。
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北京市跟踪研究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表示,区域传输的绝对贡献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贡献比例呈现增加态势。数据显示,区域传输对PM2.5年贡献率为26%-42%,与2014年公布的源解析结果相比有所增加。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大,区域传输贡献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度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在115-150微克/立方米之间)区域传输占34%-50%,重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区域传输占55%-75%。
对于区域传输贡献占比上升的原因,王书肖进行了解释。“一方面,由于北京市本地各项大气污染物有了显著的下降;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影响,北京市处在华北地区的低压负荷中心,大气污染物容易向北京市汇聚,此外北京三面环山,易造成污染物下沉,使北京市成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区域。”她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大气PM2.5的削减依赖于本地与区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北京市要大力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联合更多的城市加入到大气污染物的联防联控之中,从整个区域上改善PM2.5的浓度,从而减少区域的背景浓度对于北京市的影响。”
此外,现阶段本地排放各主要来源占比呈现“两升两降一凸显”的特征,移动源、扬尘源贡献率上升,燃煤和工业源贡献率下降,生活面源贡献率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扬尘源中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并重,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印刷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工业行业的贡献较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四成。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介绍,从绝对贡献量来看,全部源类贡献都明显下降,其中移动源全年均是第一大来源,不同季节的有机物和硝酸盐均占到PM2.5的40%以上,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移动源占比均在35%以上。
王书肖表示,对于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独大的问题,要进一步考虑区域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结构上进行调整。此外,扬尘对于PM2.5年贡献率有所增加,下一步要强化对扬尘的精细化管理。对于生活面源,她表示,这也是第一次进入大家视野当中的污染源,和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餐饮、汽车修理、建筑涂装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因此希望市民朋友们能够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的行动中来。(实习生 董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