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老舍赶集》之《创造病》剧照。黄紫白 摄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尹星云)昨晚,改编自老舍六篇短篇作品话剧《老舍赶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该剧由六个短篇组成,试图在展现中国式理想生活的同时,将关于生活与自身的思考带给当代观众,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朴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话剧《老舍赶集》之《黑白李》剧照。黄紫白 摄
“务须”与“无须”开场 一起感受剧场文化
大幕还没拉开,主演方旭便长衫瓜帽走到幕前,正式开演前先跟观众一起聊聊老舍先生曾经写下的那些“剧场务须与无须”,“观众入场务须携带幼童三至五名”“观剧时务须找茬儿打架一场”“观至兴趣盎然处,务须将携带好的瓜果梨桃、花生、瓜子儿掏出”……尽管具体事件不同,但是几十年前的一些剧场陋习仍旧沿袭到了现今的剧场。一个有趣的开场,让现场观众们会心而笑。
不仅如此,《老舍赶集》中的六则短篇亦是当年问题的“当今再现”,该剧的文学顾问、老舍先生之女舒济女士说:“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写中国贫民的生活,写普通人的欲望与希望,与邻里间 的矛盾与冲突 ,写得生动 、有趣、接地气。我父亲几十年前写的作品,其中的提到的一些社会问题,放在今天看仍旧存在,《老舍赶集》里面的几个故事都很有现实意味。”
北演与方旭合力打造“新印象老舍”
话剧《老舍赶集》集结老舍的六篇杂文和短篇小说进行改编,包括:《观众须知二十则》《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六篇小说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是辛辣笔调写就的民国观戏守则;《创造病》讲述了九十年前一对小夫妻的“月光”生活;《牺牲》讲述了1930年代海归博士对美国精神的神向往之和对爱情的假意牺牲;《黑白李》描绘了黑李、白李兄弟二人间对于爱的争夺与奉献;《邻居们》刻画了明先生、明太太,和宋先生、宋太太两对夫妇间的生活琐事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喜剧;《我的理想家庭》则直陈“希望一切无奈落去,希望一切理想成真”的美好愿望。
谨尊老舍先生作品的“幽默与讽刺”,话剧《老舍赶集》以幽默作为整体风格,用现代的人的视角看几十年前的故事,希望观众们在走出剧场之后能够重新审视我们面对的问题,思考当下的生活态度。这是方旭首次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搬上舞台,也是北演公司与方旭合作出品的第二部老舍先生作品,希望合力通过《老舍赶集》探索新的京味儿话剧,突破观众们对老舍作品的“旧印象”,打造一个“新印象”的老舍作品。
话剧《老舍赶集》之《牺牲》剧照。黄紫白 摄
大胆尝试 “民国风”也有“前卫感”
有老舍先生故事的夯实基础,方旭在音乐、舞美、服装等视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舞台上,四扇竹编门帘贯穿全剧,随着门帘的开合、 翻转,制造出观感迥异的视觉空间。体现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上,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采用纸质材料,将衣袋、褶皱等都画在衣服上,使得民国风味的长衫、中山装呈现出前卫的质感。
方旭表示,不管是舞台、服装设计,还是“全男班”的演员选择,都旨在提供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塑造的前提下,充分发掘舞台的假定性,进行诗意化呈现,更以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打造一部既充满极简美学,又具有丰富趣味的当代舞台剧作。
话剧《老舍赶集》之《邻居们》剧照。黄紫白 摄
上海首演获赞 北京站演出热度持续
5月5日,《老舍赶集》作为2018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之一,在上海艺海剧院进行了全国首演。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局长陈宏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赶了一晚的集,太过瘾啦!”面对观众们的反馈,方旭感慨“戏为知己做,茶待有缘人”。
作为一部京味儿话剧,在上海首演并取得如此高的反响,是并不多见的,这也源于方旭导演对于呈现出“不一样的老舍”的追求。话剧《老舍赶集》中并没有民国时期的悲苦,而是突出了老舍笔下的普通人对于生活、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反思,关注人作为个体的思考与体悟,以民国故事引发观众对于当下生活的重新审视。这也让《老舍赶集》可以跨越地域差异,找到与每一位观众沟通的可能。
据了解,上海演出之后,方旭与主创、演员们又对剧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旭说:“所有的努力只为在剧场相遇。”
话剧《老舍赶集》之《我的理想家庭》剧照。黄紫白 摄
加强市场化运营 树立北演原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