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庞丽娟说,培养孩子从小要对法律有敬畏和敬重。 本报记者 戴冰摄
全国人大代表,武警北京总队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刘振所少将在北京代表团分组审议中发言。本报记者 戴冰摄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团小组会后,媒体记者就农产品市场法议案采访高丽朴代表。本报记者 戴冰摄
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很多政协委员和党派的提案纷纷为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支招。这些提案涉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共享等。其中,民革中央建议,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能源结构调整试验区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示范区。
治理污染
打造京津冀能源示范区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是造成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之一。民革中央在提交全国政协的大会发言中建议,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对能源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污染排放进行最严格的规范,对环境违法活动实行统一监管。统筹地区电力和热力需求,合理布局能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热电联产优势,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电能替代,还可消纳周边地区过剩电力产能。
民革中央还建议,提高煤炭质量标准,规范散煤供给,强化各环节监管,斩断低质烟煤的流通渠道。大力推广农村节能,加大对农村住房节能改造。发展农村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沼气、风光互补分布式能源。
高等教育
组建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京津冀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已经展开了多项合作,但相比起交通、经济、环保、能源等领域,进展较为缓慢,尚未形成强大的合作与辐射效应。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认为,京津冀都市圈要想真正实现互通有无、超越行政区划限制的高等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障碍。他建议,由京津冀三地政府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积极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就合作相关问题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提升区域高校学术声誉与社会地位。通过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互派管理层干部任职或挂职交流,以学科和科研项目带动促协同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创新资源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联盟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成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建议,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联盟,加强京津冀科技资源的整合和统筹,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建立京津冀技术创新平台联盟,发挥各地的人才、产业、信息等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顾行发还建议,合理调整京津冀高等院校的学科领域和结构,做好科技人才的“定向”培养工作,同时加强京津冀区域人才共享。用待遇、事业、项目和政策等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通过挂职等方式激励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人才交叉任职;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人才共用共享。
记者 武红利
原标题:党派、委员提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