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2月27日讯 记者从圆明园管理处了解到,2016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紫碧山房遗址进行了一期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出土瓷片、琉璃及石质建筑构件等少量文物。其中,全市首次发现了半圆形码头,其工程造法要求之严格,基础深度之深,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
据了解,紫碧山房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隅,是圆明园最高峰,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相契合,也是帝国西北昆仑山的象征。神话中的昆仑山在遥远的西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邑,也是众神会聚的地方。神山昆仑共有3层:凉风山、悬圃和昆仑之巅,逐层而上,由长生不老到成为神仙再到成为天神,是成神上天的“天梯”。
紫碧山房始建于雍正时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乾隆第二次南巡归来,以明代苏州名士赵宦光的寒山别墅为蓝本,对紫碧山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此次发掘确认了紫碧山房现存遗迹布局与乾隆全盛时期基本吻合,并发现下层可能属于雍正时期的遗存,为探讨该景区的修建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从发掘情况看,宫门东侧为陆地,未发现河道堆积,北长河泊岸也与宫门东南角相接。同时还发现了早期散水、早期墙基、山体拦土墙及“满堂红”基础、排水道、石板路等新遗迹现象,基本摸清了该建筑遗存建于三合土夯筑的满堂红基础之上的工程做法。其中大部分建筑基址的满堂红基础是近几年圆明园考古发掘见到的最厚的,达两米。
未来,圆明园的发展定位从“北京公园”向“首都遗址”提升,通过逐步考古、挖掘、展示,建成5280亩的“遗址展示博物院”。